【台北例會】從明星投資人角度看高潛力團隊


workface taipei



【台北例會】從明星投資人角度看高潛力團隊

紀錄:昭賢、攝影:Josh

前言

回首創業路,什麼艱苦歷程是最令你焦急與滄桑的?核心技術的價值不夠明顯?行銷推廣及獲利模式的市場不確定性?還是組織架構未定的團隊不明確分工?抑或,最早期的天使資金挹注?

以創投觀點來說,什麼條件又是創投天使們所在意的?是可快速複製產品的商業模式?具備多樣能力的核心團隊人才?抑或,是站在風口上的價值產業?

WorkFace Taipei 五月創業投資月,邀請你來聽聽創業投資者的故事。

5月創投月第一場例會,邀請到心元資本的鄭博仁來分享他的故事。從一個網球國手怎麼轉變成為熟知台灣、大陸及美國矽谷的創投達人,又是怎麼樣的經歷,讓他成為連續4年拿下大陸【40歲以下40大】,歡迎所有人一起聽聽鄭博仁的精彩故事。

講者介紹

鄭博仁

心元資本創始執行合夥人

擁有超過15年的中美投資和創業經驗,鄭博仁在2017年獲選為中國最佳Top 30早期創投及Top 20最佳跨境投資人, 並曾連續四年在中國被選為40歲以下最優秀的早期投資人,其投資項目遍及矽谷和大中華區,已超過一百間公司,這些公司所募得的後續資金總額超過十八億美元。

鄭博仁為中國直播平台【天鴿互動】的最早期投資人和首席策略,陪同天鴿互動於2014年在香港上市,估值11億美元;他也是全世界最受歡迎的照片應用 – 玩圖的創始夥伴,以及美國眾多優秀公司的最早期投資人,包括最大跨境電商之一【Wish】、物流創新公司【Flexport】,以及超高速鐵路【Hyperloop One】。鄭博仁和美國一線基金如Peter Thiel的【Founders Fund】、Google的【GV創投】與【紅杉資本】多有合作投資,成功帶領心元資本成為全球跨境投資的重要機構之一。 除了天使投資人的角色,鄭博仁少年時期還是一名網球選手,曾代表台灣參與各大國際網球賽事。

了解更多:

台灣唯一,心元資本鄭博仁入選中國40歲以下明星投資人

鄭博仁 成功的網球企業家(一)

分享內容

鄭博仁為何選擇成為天使投資人,並且帶領心元資本成為現在這個樣子?大概可以從他的兩個人生階段來看!

博仁人生故事

在人生早期的青春歲月中,他曾擔任國家網球選手,出席許多國際網球競賽,並獲得眾多佳績。然而,他開玩笑說:「印象中當時我在美國做訓練時,累積了不少令人挫折的經歷,比方說,當時一些共同練球的白人朋友,七月認識的時候比我矮,九月就比我高了;此外,儘管我每天練八到九個小時,卻常常被練習兩小時的他們給六比零!」了解專業網球選手的生涯與發展之後,博仁決定嘗試網球之外更多的機會,回台憑藉網球的優異成績就讀台大資管系。畢業後因緣際會加入一間創投公司,並被外派到中國找尋投資項目。也因此遇見他第一間投資的公司 – 目前中國最大的直播平台之一【天鴿互動】。他從天鴿的第一天就積極參與所有公司營運,小至打雜、大至上市路演,並擔任天鴿首席策略長的重要角色。同時,在 2012 年時,博仁發現人們對於拍照的熱愛,於是參與新的團隊,打造出膾炙人口的 App【玩圖】(編按:FOTOABLE 玩圖全能美化)。綜上所述可以發現,博仁是一個喜歡創新與突破的人,樂於參與新創團隊並陪伴其成長,過程中因此累積了不少的新創人脈。在離開創投公司之後,他開始嘗試做個人投資,不過數月,他所投資的五個公司,都在短期內拿到 A 輪,如此響亮的口碑,使得許多好友選擇將資金交給他管理,最後就成為天使投資人的雛形,至於為何要將天使機構化,擴大心元資本團隊,博元燦笑說:「2014 年時,我朋友希望說服我成立基金,將其機構化及系統化。當時我花三個月想這個問題,最後讓我決定的原因是,我每天都想幫助更多的團隊成功,但我一個人不夠,所以透過機構化,我可以幫助更多的人。」

由心元資本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而博仁亦分享自身的座右銘:「Striving to be the best partner to the next iconic company from day one 」在我們的公司裡,我們每次開會見面第一句話就是,你這禮拜幫助了誰,以及幫助他們做了哪些事?塑造如此之團隊文化原因很簡單,我們堅信,唯有成就他人,方能造就自己!

早期投資人的評估因素

由心元資本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博仁從個人經驗出發,分享幾點他評估創業團隊所著重的重點,以下列點表述:

一、好的夥伴

現下大多是軟體創業,舉凡機器學習、虛擬實境,企業軟體等,這些都需要相關程式語言的技術人才,是故,如何帶領一個技術人員的團隊成為一重要的問題,如果創始人當中有程式設計師,我會更加放心,因為他能了解手下夥伴的技術以及可能的難點,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溝通,進而領導。

二、獨樹一幟且富含野心的目標

博仁常常問前來提案的創辦人說,為何你要放棄原先的高薪或者職位,選擇去解決這麼小的問題,如果不是自己不夠優秀看不到機會,那就是對方太瘋狂,換言之,創辦人為何願意離開舒適圈而選擇創業,同時選擇這個議題,進言之,如果創辦人本身也有這個痛點,那更能彰顯其創業的動機與初衷。

三、具體且問題尚未被解決的利基市場

博仁也提到,多數創業者一開始都會想要解決很多問題,不過他會要求創業者專心解決具體的一個問題,才能規模化後去解決更大的產業問題;此外,當你從一個具體的問題開始,方向也比較明確,根據他的經驗,一些略為知名的新創企業從開創到經營有成時,多數都已經與當初的創業項目大相逕庭了!

四、一個很難的問題,用一個很獨特的方式來解決

最後,博仁特別提及,某些創投特別喜歡該些發表完後,自己聽不懂的項目,因為這種情況在某些層面上,往往象徵著該些創辦人用著獨特的眼光發現了一種【剛需】。只要該些創辦人擁有經驗與技術,且在邏輯策略上能令人理解,則即便自己聽不懂,投資人都願意出資拼一把!因此,下次當你要創業前,把你的創業想法拿去問身旁的人,如果大家都贊同並聯想到一樣的商業模式與發展方向,代表該想法代表著很競爭的市場;反之,代表你看到了他人所看不到的東西。

台灣創業環境的困境

台灣現下面臨一個弔詭的創業環境,常常聽到創投問創業家說,台灣市場不夠大,你打算怎麼向外拓展?使得創業家們在一開始就花費大量心力思考這個問題;然而,是否走得出台灣一直不是心元資本最看重的面向,博仁接著說,我們著重的點是這個商業模式究竟是不是好的商業模式,該項目有無成長性,以及是否能在三年內累積出核心資產,進而使自身與競品差異化,只要能守著該競爭優勢,公司自然就能走台灣!

另外一方面,台灣的創業者很喜歡做平台,然而,在他眼中,平台成功的機率是極少數,真正的創業都是從一個很小且具體的問題開始,再慢慢的擴張與延伸;反之,如果一開始做平台,你就要同時兼顧供給和需求兩端,此舉對於創業團隊而言是一個非常沈重的負擔。以【Pinkoi】 (編按:亞洲領先的設計商品購物網站)為例,當時他們要做平台,我就說一個直觀的事,博元提醒創辦人說:「你當時做這些事情的初衷,是看到該些在農夫市集中的設計者,沒有一個地方曝光該些設計品,所以你真正重要的客戶應該是抓緊那些有特色的設計師,進而形成社群,才能引起拉力,使消費者來這平台消費。」簡言之,創業家要了解你最重要的客戶是誰,並且先行著手,而不要供給與需求兩端同時進行。

QA問答交流

Q1:怎麼判斷一個案子的潛力,以及您所投資的項目中,創辦人大多具備哪些特質?

A1:我們的邏輯始終一致,就是去了解創辦人創業的初衷,去了解他是否真的非常熱愛這件事情,其次,他們都具有良好的觀察習慣,時時注意生活的小細節,且樂於接觸不同領域的人,如此才能透過想法上的激盪,以創造出火花,進而找到痛點。

Q2:新創企業常常犯的錯誤?

A2:KPI跟Milestone不清楚,創業者要想清楚,自己的公司是不是要走資本市場的路,比如說盡快融A輪,那麼他設定的目標就應當是在某一時段內,將DAU衝到五十萬,並找出重要的KPI,且設計出適合該公司成長的模式。博仁認為,一個好的投資人夥伴或顧問,應當是要協助其訂出對的milestone,如此才能找到正確的發展策略。此外,台灣新創者不太敢分享自己的事情,也不太敢跟投資人要求協助。我可以列舉美國一個有趣的現象:「美國的創業家每週都會寄一個Email給他接觸的所有創投,信件中除了列出自己這週的進度,同時會於信末附上組織需要的幫助,一開始我不理會,後來我隔週再收到Email時,原先創業者提出的需求旁邊列出了哪些幫助他們解決問題的創投機構,因此如果想要出現在該名單上,你就必須要去想辦法解決創業者的問題。換言之,在美國創業家的認知上,他之所以找創投,就是要創投來幫你,我覺得這樣很好,創投本來就應該像啦啦隊一樣,持續為創業者找到不同的資源。但台灣創業家除了不常開口之外,還常常報喜不報憂,如此創投即便想協助你,也無處可著力。

Q3:你都是如何Build up 你的能力?

A3:首先,讓自己走出去認識各式各樣的人,累積自己的人脈。其次,我每個月都會去書店,即便我都不看書,但我會去把每一個走道都走完,如此就能知道現在的趨勢是什麼。最後,我認為投資人要看的廣,知道要找誰去解決問題,而不是要看得深,那是專家的職責。

Q4:想詢問你對於跨境電商於中國發展趨勢?

A4:在中國做跨境電商,遇到最大的問題應該是來自官方的壓力,中國的VC都跟著風口走,因此我會先想跟你確定,你到底為什麼跨境而跨境,才開始評估目前所做的創業計畫該怎麼改善…,回到最終,我希望創業者都還是要先釐清自己究竟在解決什麼問題。

Q5:你會建議創業者應該有的三個習慣?

A5:不要看臉書,不要寫臉書。因為現在臉書的運算機制是讓你聽到你想聽的聲音,這點只會讓你活在同溫層。真正的創業者應該是要去瞭解客戶到底在想什麼;再來,多跟不是創業的人接觸,多跟不同領域的人交流,才會有很多新的想法。很多人認為美國人愛參加Party只是為了玩樂,但我認為這對於拓展人脈而言是很有用的,記得,你要走出去,讓他人認識你並挑戰你,才能碰撞出東西。

「你看得到,就想得到。」有機會就出去拓展自身視野吧!

歡迎關注


Facebook


Youtube


Weixin

聯絡我們 | 問題洽詢&商業合作


已發佈

分類:

作者: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