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例會】運動創業與生活
記錄:Kate、攝影:Tony
前言
白光哲,運動產業創業七年,同時身兼數個協會及公司的發起人,也是中華民國大專院校系際運動聯盟理事長。他從把辦比賽看作是興趣,到決定以運動賽事線上平台來創業,後來又經歷創辦實體雜誌,最後發現原來辦活動才收得到錢,又回到辦比賽及辦運動課程。
與其說他選擇投入的領域是運動,還不如說是認同人的價值。目前一年舉辦超過150場賽事及活動,近期也和一群運動業界人士組成產業協會,開始與政府及企業交流。期望「運動」這個健康陽光的產業,能夠真正的改變你我的世界。
講者簡介
白光哲
中華民國大專院校系際運動聯盟 理事長
台灣排球運動協會 理事長
Allsports 東軒有限公司 負責人
Volleyball 排球雜誌 發行人
BSaiLa 盃賽網 共同創辦人
中華民國海外工作交流協會 理事長
Bella Q 蓓珂股份有限公司 執行長
台灣運動產業協會 理事
分享內容(以下白光哲分享以第一人稱記錄)
臺灣有運動產業嗎?
運動產業有多廣?舉凡跟運動相關的生產、協助、推動、組織、產品、服務、場地、活動、體驗、想法各項都屬於運動產業。更進一步說明,也就是運動贊助、運動賽事籌辦、職業聯盟及球隊、體育組織及協會、運動行銷、運動場館經營、運動產品生產及銷售、運動媒體、運動訓練及教育、運動支援服務,皆為運動產業的一部分。
根據國際統計,金融危機與運動產業的興盛呈現正相關,也就是當發生金融危機的時候,民眾參與運動的比例就會開始提升。從臺灣的例子來看,臺灣的運動產業也剛好是在2008年金融海嘯的時候開始發展,然而翻開各台灣運動公司的商業登記證,運動相關產業幾乎都偏向製造業,以運動產品的生產與銷售為主,臺灣強的地方還是在代工,而非品牌端,例如全世界的球鞋4雙有1雙是臺灣的製造商「寶成集團」生產。從職業運動來看,真正算職業運動的除了棒球之外,幾乎沒有其它運動,連籃球都不算。臺灣連職業運動都不太算有的情況下,其他相關的輔助產業自然不會產生。
兩次創業失敗的學習
對我來說,創業是一種對生活的選擇,而通常創業了就沒有生活。
我為什麼加入運動產業?第一次辦活動是在2000年,當時很喜歡打排球,參加了一些比賽但覺得主辦單位辦得不好,因此就決定在PTT 召集辦比賽,當時在沒有預期下來了30多支隊伍,很驚訝網路的效應。之後開始每年靠網路宣傳舉辦1-2次比賽,後來辦比賽可以有200隊參加,也陸續得到媒體的關注,在其中逐漸累積成就感。一直到當兵後,轉念想到所有的運動都可以用賽事系統 (BSAILA) 線上報名、抽籤、賽事記錄。然而一年有兩萬多個比賽卻做不起來,主因在於民眾願意付費的比例不高,年紀大的人習慣現場報名或打電話報名,學生也省錢不想付費,最後以失敗而收場。
後來以Facebook作線上社群,粉絲數累積量累積到一萬多人,於是開始辦排球實體雜誌,當時刻意將封面做成像時尚雜誌,讓選手看起來像明星,但後來還是沒有成功,所以還是收起來了。
既然賣軟體、做內容都收不到錢,後來決定來辦活動。主要是在辦雜誌的過程中發現教學可以賺錢,因此開始辦排球類的夏令營,全台灣只有我們在辦,參與者有1/5是外國人。成立的第一個協會:TVA (Taiwan Volleyball Association),光靠辦排球比賽、租借場地等等賺了一些錢。後來組織CSL (College Sports League) 中華民國大專院校系際運動聯盟,協助大學生的系學會運動比賽。臺灣一年有一百多個系學會運動賽,其實辦比賽需要know-how,可能碰到的問題其實也很類似,所以我們教學生怎麼辦比賽、介紹裁判組、找贊助,將運動賽事變成廣告平台來跟企業收取費用,進而找到自己的商業模式。
(資料來源TSIDA)
臺灣運動產業的發展機會
儘管運動產業能進入的角度很多,但臺灣的運動產業發展有限,主要有以下幾個問題:
-
職業運動發展辛苦、運動關注人口不足。
現在台灣許多人將運動跟路跑畫上等號,台灣路跑文化很有趣,每年參與人數逐年成長,儘管現在路跑平均一周有16場以上,究竟參與人口有沒有增加呢? 實際來看現在大部分路跑活動參與人數約在1000-2000人,不僅賺不到錢,似乎也出現蛋塔效應。
-
一窩蜂投入現象,但基礎運動參與並未建立。
雖然政府每年固定提撥預算在運動產業上,也提供多項體育產業的相關補助,但通常發展的領域比較是一窩蜂同質性較高,而且在基礎運動的參與度不足的狀況下,運動員容易受傷,儘管已經開始有些科學化訓練發展,但臺灣整體還是落後國際。
-
運動場館使用狀況不佳,欠缺專業經營。
現在臺灣已經不缺乏運動場地,但是在分配和使用上缺乏專業經營,所以在使用效益上很有限,我們也不乏會聽到類似為了國際賽事特別蓋得游泳池因為不符國際標準而無法使用的趣聞,其中問題出在蓋得時候沒有找運動方面的專業人士詢問。其實運動創業比想像中複雜,需要跨領域的專業知識技能,過程可能不僅要懂運動、還要瞭解行銷和通路等其他方面。
-
大型賽事爭取舉辦欠思考,體育政策缺乏一致性。
世大運今年有300多個固定的工作人員,人員流動率三成,與其為了大型賽事雇用固定人員,不如委託專業的運動活動公司辦活動,他們具備專業活動知識和技能,不僅在可支持原有的運動產業生存,更可以呈現活動的專業性。
-
產業鏈建構尚未完成,運動產業投入淪於單打獨鬥。
如同前述台灣的體育產業沒有產業鏈,現各運動相關公司雖然不缺乏專精度,但大多單打獨鬥,最大的運動行銷公司也才10多人,惟有透過互相合作,才有可能結合各自專長共同支持比較大型的項目。
另外對於政府的態度,對於體育的發展應該抱持扶植產業而非用公益的心態讓產業依靠補助。如果政府可以拿掉對於運動產業的補助,讓相關產業可以自由生長和競爭,才能真正讓運動行業成為可自行產生盈餘的產業。
運動產業─下一個趨勢產業
現在世界趨勢發展已經很難掌握,股價不知道漲跌、下一波強勢產業不知道為何,但老年化跟少子化的趨勢是確定的,在大陸尤其因醫療資源不足,所以人民需要確保自己的健康。而台灣老人平均臥床的時間是7.2年,需要有專人看護照顧,現在雖然可以請外籍勞工來當看護,成本較低,但東南亞現在每年薪資皆大幅調整,預計3-5 年後會是台灣基本薪資的6成,造成未來外籍勞工沒有動機來台工作。而臥床的原因有4成在於骨折,與其未來一個月可能要面臨3-4萬元的醫藥和看護費,不如透過肌力訓練來改善老人家的骨頭強健程度,減少骨折發生的機率。
對於投入運動產業有興趣的人,可以透過看一場比賽、愛上一個運動、參加一場比賽,從中觀察比賽如何舉辦、到自己實際辦一場比賽,學習如何辦場比賽開始。
成功對我來說,是能幫助更多人成功,我相信資源是變出來的,而能力也是培養出來的,只要我們用心就能被看見,我相信可以藉由熱情改變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