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例會】新創職涯與工作新視野
攝影:Josh Yen、紀錄:縉林
前言
這十年來,台灣的許多產業因為缺乏新陳代謝而逐漸萎縮,就業環境更是持續惡化,只有更多新生的產業與企業的出現,才能翻轉台灣的困境。
透過 Yourator 這個新世代專屬的新創求職平台,希望幫助更多有願景的團隊與公司能被求職者看見。將電子媒體與社群的概念導入求職網,利用策展式的介面深度介紹徵才企業的文化與團隊,希望幫助想要開創新局的年輕人找到值得奉獻的人生志業。
WorkFace Taipei 第13群組:社會創新,邀請到 Yourator 新創人才媒合平台的共同創辦人Jackson,來分享他如何建構新創求職與職涯資訊平台,及新創公司如何以多元化的徵才管道找到合作夥伴,邀請對議題有興趣的朋友一同來聆聽!
講者簡介
Jackson
Yourator 新創人才媒合平台的共同創辦人,高中大學在海外求學,曾經歷生化、專案管理、智財法律、金融交易等多項領域,也曾苦學 iOS coding,但因為自己走過太多生涯選擇的迷幻十字路口,最後決定加入同伴一起創業,要讓新世代擁有專屬的新創求職與職涯資訊平台!
美國德州大學奧斯丁分校生化系
國研院國家實驗動物中心智財專案經理
政治大學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
凱基銀行金融交易室經理
講者背景
1. 高中大學在國外念書,生化背景出身。
2. 回台後,進入國研院國家實驗動物中心。
3. 後來進入政大智慧財產研究所,曾在北京知識產權事務所實習。
4. 畢業後在凱基銀行從 MA 做到金融交易室經理;從銀行離職,同時思考自己人生到底要做什麼?心中有了或許適合創業的想法,因為感受到意義並願意長期付諸行動。
5. 進入 ALPHA Camp 學習寫程式。
渴望創業的常見動機
1. 實現自我價值,體現個人理想。
2. 更好地兼顧家庭及事業,享受生活。
3. 不再受雇於人,當自己的老闆。
以上是三個最常見的渴望創業的原因,但是不一定能真正成為堅持住創業這條艱辛路程的長久動力!
創業的緣由
1. 在找工作的過程中,發現很難找到新創公司的工作;新創公司通常忙於自己的工作和服務 ,其實常常疏忽於徵才方面、公司的說明。
2. 發現一件很怪的現象:「我們平常都不太願意分享我們在一般求職網站上找工作這件事」。
3. 開始思考:
(1) 新創工作是否有集中的地方?
(2) 想在新創公司工作的人到底要去哪裡找工作?
【企業常見徵才管道之變化】
1. 刊登人力銀行網路徵才廣告,其流量為最大優勢,仍舊為主要管道。
2. 人脈介紹,因為人與人間的連結趨弱比例逐年大幅下降。
3. 刊登報紙,因為效力逐年明顯下降。
4. 公司網站,開始上升。
5. 社群網站,因為精準 TA,使用程度增加最多。
6. 校園徵才。
7. 學生實習。
【國外求職網站介紹】
1. Monster :美國的傳統人力銀行。
2. LinkedIn:社交型專業網站、全球流量最大使用率最高。
3. Glassdoor:論壇式、使用者評價(求職者可在上面分享薪水、環境等)。
4. Hired:矽谷高科技人才求職網站。網站本身會審核履歷資料,如覺得 OK 便轉給相關公司,然後讓公司以薪水高低競標求職者,標到的才能獲得求職者的聯絡資訊。
5. 國外求職網站,以垂直招募、社交型等「求職者導向」的求職網站,競爭力看起來較好,且可延伸下去。
【台灣求職網站/相關工具之現況】
1. 傳統人力網站:在版面或內容上似乎無明顯改變。
2. LinkedIn:高階人才需求媒合。
3. 求職天眼通:Chrome 插件,讓求職者在點開人力銀行網站時,能在職缺底下留言評價,是由年輕軟體工程師所創立。
【透過網路招募人才方式】
1. 社群招募:主動、互動模式運作。
2. 透過個人的網路社群人脈散佈公司的人才招募訊息。
3. 官方粉絲頁。
4. 社群網站鎖定 TA 刊登廣告。
5. 關注社群網站的 po 文去發掘潛力人才。
【臉書也來做人才社群】
1. 競爭者: LinkedIn (4億用戶) v.s. 臉書 (18億用戶)
2. 臉書提出的功能:
(1) 功能 tags。
(2)「招聘信息」差異化頁面,和一般廣告的方式是分流的。
(3) 個人資料自轉申請。
(4) 企業與個人的臉書私訊。
(5) 大數據。
(6) 個人社交 vs 工作導向。
3. 然而質疑不斷,許多人提出「如果社交的功能被工作的功能取代時,是否還能保有和使用者的關係?」的主張。
【新創公司徵才的關鍵】
1. 創新與價值的呈現(價值)
2. 投入新創的求職族群(精準)
【新創公司現在常用的徵才方式】
1. 人脈:但人永遠不夠多。
2. 臉書廣告:容易被淹沒,無法有效關注。
3. 數字人力銀行:容易被淹沒、非針對新創求職者族群。
4. 批踢踢(soft job):無法有效傳遞價值。
【新世代徵才平台】
1. 單一領域:新創。
2. 強調社群、內容:自媒體。
3. 求職者導向。
【Q&A】
1. 如何和加速器或孵化器做差異化?
多數加速器或孵化器的本業並非是協助找人才,其實 Yourator 剛好互補。
2. 新創團隊一開始是如何尋找共同創辦人的團隊?
(1) Yourator:當初是為了一個共同專案而開始的。
(2) 其他團隊通常會參加聚會或比賽,例如年會、駭客松等。
3. 目前 Yourator人數及每個月的文章產量?
(1) 目前約成立一年,一開始創辦團隊 3人,現在含實習約 7 人,外加許多情義相挺的好朋友。
(2) 自媒體文章:一篇/1~2週。
4. 未來是否有其他規劃或商業模式?
(1) 2016:不收費。
(2) 2017:規劃會開始收費,不過具體的細部形式目前仍持續規劃中。
5. 是否有請媒合成功的求職者分享的內容?
我們目前一開始先從新創企業的徵才分享做起,接著會擴展至求職者的心得分享。
6. 設計履歷系統是否有針對身份族群的分類?
(1) Yourator 的履歷表系統重點是作品集的概念 (作品集勝過妳描述的文字),可更真實地直接看出個人興趣與程度,節省許多的溝通成本。
(2) 目前並沒特別做身份族群分類的事情,我們對於這做法尚未確認是有益的。
7.要如何達到創立的理想或目標?
希望可以服務更多新創團隊、以及對新創工作/實習有興趣的工作人士/新鮮人/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