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例會】到世界屋脊發展社會企業


workface taipei



【台北例會】到世界屋脊發展社會企業

講者:木子鵬、紀錄:莊文璋、陳怡彣

青康藏高原的游牧生活,4000公尺上觸碰心靈的人文旅行

【前言導讀】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如果您喜歡西藏的自然美景,那您就不能錯過「游牧行」。

玉樹地震後,木子鵬來到這裡與「利民學堂」結下緣分,他看到長期生活在牧場上的藏族年輕人,因為城市發展迅速,迷茫、無助…,有時更遊走在暴力與犯罪的邊緣。便開始幫助學校發展,為這裡的失學青少年找尋出路。

木子鵬叛逆、輟學的成長經驗,讓他知道「離開教室才是真正學習的開始」,更責無旁貸的擔起引領玉樹孩子成長的老師。經歷兩年多的摸索,他開始嘗試不一樣的角度,創辦了青康藏高原的社會企業「遊牧行」。領著大家攀上世界屋脊享受地球上的神祕花園,藉由深度游牧體驗感知自己與大地。

【講者介紹】

木子鵬,如大鵬般飛行於世界。跨領域策展人,涉及戲劇、教育、文化旅遊。他的生活反骨卻溫柔,行事威武但質地纖細。他相信:「旅行不是去過多少地方,而是在心中種下多少希望。」

【例會實錄】

Part1 夢想在生長,我是誰?

本名是李鵬,卻叫做木子鵬,原因是在大陸網站申請會員時意外地打出李鵬,系統卻顯示出”你填出敏感字彙”,而有趣地取出這個名字。

在各個地方、階段我都有不同經歷與身分,以下是我的標籤,我是新疆人、穿越塔克拉瑪幹、北漂、做教育NPO、老高原、國際藝術、台灣女婿(一年又兩天)。

開始以問題方式分享,問了觀眾玉樹、青康藏高原、西藏、Tibet、土蕃(圖博)等地方的差別及地理位置,由此可知木子鵬對於這地區的感情相當地深厚及懷念,由這些地理名字也可清楚知道中國大陸的遼闊及當地取名上面的文化歷史。

接著又為我們播放了一段影片,主要描述在2010/4/14玉樹發生7.1級大地震時,造成許多傷亡及損失,更多該學齡的孩子沒有受到應該的教育,簡稱超齡失學,當時有許多中國西部地區的人民想幫助他們,但當地居民與中國其他省份語言上的不通甚至邏輯不同,造成極大的困難及可惜,當時有一位熱心的召集人把城市及鄉村的資源開始連結起來,夢想,而因此而發芽。

Part2 Living to Learn 利民學堂

經由此大地震事件,召集人-求松成立了玉樹利民學堂,子鵬看到此學堂成立的起心動念很感動,也很想身體力行去幫助當地重建,深深感動了求松,兩人才開始合作討論如何讓玉樹鎮當地變得更好,主要問題是很多超齡失學的兒童,在該年紀沒有受到應有的教育,導致語言上、知識上、文化上的隔閡;次要是政府政策問題,城鎮化政策的建設,使當地學童到城市開始生活,但首要碰到的問題就是語言不通,玉樹當地的官方語言是藏語,無法用漢語進行溝通,之後開始用背得去溝通,隨著時間慢慢進步習慣,他們被迅速的城市化,又被迅速的邊緣化,使他們在城市生活時受到很多隔閡及他人眼光下的差異。

於是木子鵬與創辦人開始從這三點開始進行當地教育,傳統生存技能、現代文化知識、思想品德課程,來培養當地的兒童,他也透漏,在當時看到創辦人很純真善的力量,感動他更積極去做這些有意義的事情,也共識出教育是改變的第一步,這也是最能夠從內心到外在的幫助支持。

從校舍建立、三年教育範本、成立社會企業是他們當時擬出的發展之路,從生活上遇到的問題開始去教育他們,如:當事件發生時,哪些能做那些不能做、該找誰幫忙…等,往年以來都用乞討(申請)的方式去籌募資金,但這是要長遠發展的組織,而想到要轉型成社會企業,開始從做唐卡、藏香開始,拜訪很多當地傳統師傅,開始教導學員們去做當地有特色的商品,「路漫漫其修遠」,雖然這條道路上前進的速度很慢,但他們相信這些都是使玉樹未來發展更穩重深遠的方式,翻轉當地的偏鄉教育。

Part3 當地學生寫的詩 – 在路上

「蒲公英吹走的瞬間,不再是我對熊鷹的等待,回憶支離破碎的那一刻,夢卻搖不可即讓人幻想,人生慢慢變老,組成了皺紋,死亡的臨近,一切盡是黑暗。」

從此詩可看出,當地學生藉由教育後,可以用深層的文字去做表達及修飾。

這些經歷使木子鵬開始認真面對商業,開始學習到底商業是什麼?而來到台灣學習摸索,也在這塊寶島上認識現在的老婆,他非常感謝這些經歷及過程。

 

Part4 玉樹你知道或不知道,它都在那裡。

屹立在世界屋脊青康藏高原的腹地,雪山環繞;包裹著可可西裡、守護著藏羚羊;孕育出長江、黃河和瀾滄江;流淌著藏人最純正的康巴血脈、延續著唐蕃古道上的佛教智慧。它用最純淨的自然生態守護著青康藏高原最後的遊牧生活。它如此重要,卻從不張揚,耐心地等待智慧的旅行者發現它的價值。

在地震後重建後,玉樹開始城市化建設,使得當地人重新找回自己、找回自信、助力教育給下一代人們,在玉樹,這裡有著世界上最多氂牛的地方,在牧場居住、睡帳篷、擠氂牛奶、撿牛糞、做酥油茶,這些都是當地才有特色的文化風俗,並融入康巴文化,學著如何去做唐卡、做藏香,這些都是一輩子刻苦銘心的回憶。

從中不光看到子鵬的經歷過程,更看見當地環境特色,感受到很深遠大自然的回歸。

俗話說:「身體下地獄,眼睛上天堂,靈魂歸故鄉的諺語,紮西德勒(吉祥如意)。

【延伸介紹】

Facebook關注:遊牧行 Nomadic

電台專訪木子鵬: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GFdRwXJrWQ

歡迎關注


Facebook


Youtube


Weixin

聯絡我們 | 問題洽詢&商業合作


已發佈

分類:

作者: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