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例會】人人享受動手樂趣的自造者空間


workface taipei



【高雄例會】人人享受動手樂趣的自造者空間

紀錄: 妏倩(kitty)、攝影: 嬿樺

前言

《經濟學人》陸續報導「自造運動」將掀起「第三次工業革命」,使得「自造者」成為全球的熱門話題。

你還似懂非懂什麼是「自造者運動」嗎? 趁這一次機會,聆聽從美國舊金山紅回台灣makerspace 推動者的心歷路程與觀察。他一手打造了兩個一北一南的自造者空間,成功開啟了設計實習工廠轉成會員制自造者空間的商業模式,成為產官學界設立自造者空間的參考典範。

在完全沒有經費的條件下,楊育修運用美國知名募資平台Kickstarter成功募資拍攝兩部紀錄片設計與思考(Design&Thinking)及自造世代(Maker),該片在全球公開播映近800場次,包含史丹佛大學、微軟、Google及柏克萊商學院等重要組織企業,成為全球探討設計思考必看影片。

一次次的創舉,都是台灣的第一人!WorkFace Kaohsiung邀請所有Facer們趕緊跟上這波史上重大的革命,一起感受成為一位享受動手樂趣的自造者!

講者簡介

楊育修

Mzone大港自造特區執行長

楊育修積極投入台灣自造者運動推動,2008-2012年間被外派到舊金山擔任舊金山台北設計中心總經理,期間與繆思團隊合作擔任電影製作人,運用美國知名募資平台Kickstarter成功募資拍攝兩部紀錄片,成為全球設計思考必看的影片。

2014年楊育修與創業夥伴受邀到大同大學,以OT的方式共同創辦了台灣最大的自造者空間「未來產房」,將大同大學現有的設計實習工廠轉成會員制的自造者空間,2年期間未來產房成為台灣最受矚目的Maker Space之一

楊育修現受高雄市政府經濟發展局委託營運駁二8號倉庫,擔任Mzone大港自造特區執行長,他與團隊致力於打造一個最專業的在地國際化自造者空間,讓人人都能享受動手做的樂趣,在這裡學習、分享、創造。

分享內容(以下楊育修以第一人稱為記錄)

今晚從一段4分鐘的影片開始….

影片中看到本來空蕩蕩的倉庫,慢慢的經由一群年輕人製作成品,倉庫開始有了一些雛型,有了一個具有設計的空間,有年長者的團體活動,有小朋友的校外教學,有機器設備,甚至還有咖啡廳。影片要表達的是不分年齡、國籍、性別、職業,大家都自己「動手」並且帶著開心的笑容完成每一件作品。

大家看完了影片,那我先拋出一個題目給大家:「這個地方融合了那麼多的元素,它到底是屬於甚麼產業??期待今天大家能夠給我一點迴響。」

首先跟大家聊聊我是怎麼踏上這個創業之路的。

從穩定到募資:2011年是紀錄片 設計與思考(Design&Thinking) 誕生的一年。 還記得當時我在經濟部工業局台創設計中心工作。這10年的台創工作生活是很穩定的,還能被外派到舊金山,前景是被大為看好。

外派期間遇到了兩個電影學院畢業學生,聊天當中產生許多火花並且決定拍紀錄片。但當時台創以設計財團法人和拍電影不相關而拒絕核發拍攝經費。但我想拍攝的想法很強烈。於是上了kickstarter(百萬募資平台)。

Kickstarter迷人的地方不是募資到經費,而是得到很多feedback。

我一開始都是訪問工業設計師,許多募資的人都會問我很多問題。其中有一個問題非常關鍵:「其他行業的人有沒有設計思考? 創業家、老師、廚師、醫生…等不同領域的人會不會也有設計思考? 」 經過這個問題的衝擊,我紀錄片本來只有訪問7個設計師,最後變成訪問26個不同領域的人。而且拍攝影片只花了6萬。(全場微笑)這部紀錄片在全球公開播映近800場次,包含史丹佛大學、微軟、Google及柏克萊商學院等重要組織企業,成為全球探討設計思考必看的影片。

從募資到理念衝擊::當時我到賈伯斯的故鄉Palo Alto播放設計與思考。台下有一個知名學者Navi Radjou觀影後跑來和我說:「你的紀錄片拍得很好,把許多抽象變為具體的表達出來,但很可惜的是,你只有想,而沒有去做。」

當時Navi跟我聊到了舊金山每年五、六月都會舉辦的Maker Faire。是一個比中央公園大10倍的場地,有著3000多個攤位,一個周末可以湧進24萬人參與的活動。我在Maker Faire上看到一個攤位在教大家做奶油。我才意識到,原來有個精神理念叫自造者(maker),或內地說的「創客」在盛行著。它不需要自造出來一個多厲害多偉大的成品,精神是在於自己動手去做。從生活品、食品到音樂或工藝等,它都可以是一個自造的理念。

因為這個新的理念衝擊,2014年我的第二部紀錄片 自造者(Maker) 隨之誕生!而且募到的資金比第一部要多一倍(大微笑)

從理念衝擊到微型創業:外派結束回到台創,因為美國與台灣工作環境的不同,產生要離開的念頭。剛好大同大學的設計學院院長看到自造者影片,邀約我到大同大學的實習工廠去做管理。我思考了一個月以後就答應去了。

當初答應接手的原因是這裡就是一個maker space的環境。而我的角色就是這個實習工廠的老闆一樣,要去維護管理。我可以在這個空間裡創造出許多新的火花。學生到這個地方,可以運用裡面的設備做模型,互相交流,每個人都有機會動手做,是一個專業的maker space空間。

但兩年過去,因為財務上的問題,我決定離開大同大學。

從微型創業到在地創業:一個月後,高雄市政府想把城市變為maker city,於是找上我。當初設立的目標是要打造一個很專業的maker space,讓更多maker有一個空間可以製作產品。但….我發現Mzone的所在地是一個觀光景點,所以要朝專業maker space前進,還有一段路要走。

我的創業路不長,2015到現在,我也還在摸索Mzone的定位在哪裡。M其實可以代表著maker、magic、manufacture、meet up、message….等等意思。希望這個空間可以讓更多人動手做,並產生更多火花、更多不同的組合。

此時本來要進行動手做環節,但facer們聽完育修的創業之路,內心許多問題如同爆爆米花一樣,嗶嗶啵啵的湧出…..動手做就留給大家回家做 。

Q&A

Q1:台北創業遇到財務問題,高雄也有遇到嗎?(哇!一針見血的問題,腋下都冒汗了..)

A1:高雄也是有遇到,計畫在一年達到損益兩平。高雄是一個10個人的團隊,花費比想像中燒得還要快! (苦笑)

Q2:台北到maker space的人數和高雄有沒有差?

A2:當然有!台北550個會員、場地設備在我進去之前都已經面面俱到,而且使用的目標很明確。高雄是開放給大眾,招募會員上有困難。又外加在高雄是位在一個觀光地段。雖然開了很多的課程,但會員人數還是很少。因為我忽略了,觀光客才是來這裡的大宗。半年後我採「123法則: 單堂課程100元、每次20分鐘、3個步驟可以完成的。」就是要符合觀光客需求。

目前也積極的和附近旅館、民宿、校外教學等合作,尋求Mzone最佳的使用管道。

Q3:設計的課程最小幾歲可以參加?

A3:三歲就可以!

Q4. 如何和maker搭上線,讓這個空間可以真正讓需要做模型的人使用?經發局有無協助?

A4. 目前有努力和經發局接洽,但還有很多努力的空間。Mzone目前是採分區使用:Maker商店、咖啡廳、會員區、非會員區、商用…等等。目前仍以觀光體驗(親子)而非真正的自造者來使用,因為這個空間離專業的maker space還有一段距離(軟硬體尚未齊全)。

Q5:Mzone實際maker的領域定義為何?

A5:這裡結合了音樂、工藝、文創、設計、藝術、食物。他沒有一定的說法。本來我期望這裡是maker space的目標都沒達到,但總是會有意外的新目標出現。例如本來要採會員制的空間,但意外變成親子教學的地方。

Q6:是不是可以變成出租給小型公司的方式來增加營收?

A6:這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Q7:國外怎麼運作maker space的? 如何和專業領域空間銜接上?

A7:這跟國家文化差異有關,美國不畏丟臉,很膚淺的東西也可以分享,也不怕別人偷學!是一個很open-mind的maker環境,也可以讓maker少走很多冤枉路。所以自然而然就很多自造者產生。

曾經有個maker跟我說,他走了很多冤枉路,因為沒人告訴他怎麼做,需要自己買工具機器來摸索。台灣還在一個初期的階段,需要拉高自造水平,才能建立出一個良好的maker space。例如我也想邀請鹽埕埔在地一些商家來做分享,但礙於他們尚未有這樣的思考,都未答應要來。

Q8:創業過程有沒有遇到甚麼最大挫折?

A8:要賺錢很容易,但要變成真正的maker space還有一段距離。目前似乎離這個目標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我最大的挫折是,還沒有看到一點曙光….(拍拍)

最後,回應育修一開始提出的問題:「自造者到底是屬於甚麼產業?」其實聽完了今天的分享,maker好像不屬於任何一個既有的產業,它應該是一個全新的自造產業。大家的看法呢??

後記:

這是育修送給大家動手做的小禮物。其實我個人在做的時候,也很疑惑到底怎麼做才正確,怎麼沒有說明書??後來回想了育修今天的分享,或許每個人使用的材料都一樣,但每個人的成品也許都不同。這才是maker精神!今天的facer歡迎放上自己的成品照喔!(maker是沒有在害羞的啦!)

歡迎關注


Facebook


Youtube


Weixin

聯絡我們 | 問題洽詢&商業合作


已發佈

分類:

作者: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