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例會】從一張隧道照片出發,「回基隆」的地方創生之路


workface taipei



【台北例會】從一張隧道照片出發,「回基隆」的地方創生之路

圖&文:若蘭

你心中是否有歸屬的地方?是否有著對生活、社區樣貌的想像?在被列為台灣的「地方創生元年」的2019年。10月31日,WorkFace Taipei 邀請「回基隆」粉絲專頁創辦人李一尾由他的實務經驗中,分享地方活化、再生的見解與心法。


從一張大業隧道的照片,啟動「回基隆」的地方創生之路

李一尾,基隆人,當過設計師、創過業、待過新創與顧問公司,最後在工作轉換之際的海外旅行,喚起深耕家鄉的嚮往。

2012年,第一個深耕家鄉的行動——一張發布在臉書、引發865 次分享的照片。

(擷取自回基隆粉絲專頁)

大業隧道轟隆空耳的聲音、隨車子移動而不斷閃爍的昏黃光線,是基隆人回家必經的共同風景。

「大家對於基隆的印象可能就是『廟口』、『港口』,但不知道裡面還有很多好玩的東西。」李一尾說,他們透過「回基隆」粉絲專頁介紹深藏基隆人心中的共同回憶,並說出它的歷史故事,例如美國第七艦隊來台灣寄賣舶來品的獨特小店-委託行、常見咖哩融入基隆料理的起源、因為日治時期日本少將曾駐防而命名的「少將腳」,藉由影片、照片、文字、古地名bingo等方式成功挑起基隆人的共鳴點。

(擷取自回基隆粉絲專頁)

同時,李一尾在做這些事情時,也會對自己提問:「到底是我們自己覺得有趣,還是也要讓外面的人知道?」這番思索使李一尾開始去挖掘家鄉更獨特的地方,發現基隆除了港口,也有暖暖、七股的山,還有每家口味都不同的滷肉飯,以及僅在凌晨時間開業的崁仔頂魚市跟「叫客」文化。

你與土地的連結是什麼?「人」就是讓創生發生的核心

「一個地方的故事不會少,但要怎麼從『內容』轉換為『共鳴』?需要去聽、去看、去查。」李一尾說,當你找到特別而鮮少人知的故事並把它寫出來,就能引發許多人轉載。而「尋找土地與其他地方的共通性」也是一個可以發展的方向。

談到這裡,李一尾給與會者一些問題,對於自我與土地的連結進行思考:

  1. 你是誰?可以提出代表自己興趣、喜好的東西
  2. 你心目中歸屬的地方是哪裡?
  3. 在有歸屬感之地,你有哪些想分享的東西?

在討論中,聽見有人認為自己「失根」、認為「歸屬感」是個難以回答與想像的課題。針對問題的討論,李一尾再延伸提出了幾個問題:

「為什麼有些畫面會覺得很美好?」「如何從過去的生活脈絡和軌跡找到新生?」「怎麼讓創生能夠發生?」李一尾認為,這些問題的答案都是因為「人」,因為有人,才會有特色店家,而在這些店中,人再討論如何讓文化與家鄉新生。在基隆每區至少都有一到兩個團體在做紮根、活動,例如做基隆古蹟導覽、展覽的卡米諾、利用廢棄山莊教樹木等課程的明德山莊、調查基隆勞動者的基隆物語。

「因為有這些人,才能讓我或其他人既喜歡又討厭、很難離開這個地方;因為這些人有著對生活、產業樣貌的想像,所以能有更多的嘗試。」

看見「回基隆」過去與現在的步伐,構築你我家鄉新生的藍圖

李一尾與回基隆團隊曾結合體驗設計、在地餐酒、音樂饗宴、人際交流,規劃晚餐聚會活動,票券全數售罄亦獲好評;也與基隆在地花藝工作室一起推動父親節的贈花計畫,然而,如何規劃出長期穩定的項目以讓交流持續發生,正是現在回基隆正思考的問題。

今年,回基隆與聲音劇場工作者合作規劃城市散步,將過去居民的生活感受融入聲音展演中。也前往屏東的市集活動,將屏東與基隆以「山」做串連,規劃冷知識的互動遊戲,甚至引發來攤位的當地人以饒舌音樂呈現屏東與基隆的故事,再創造出新的內容。李一尾從經驗歸納出從在地的故事到地方創生的脈絡:過去,「回基隆」透過故事和影像帶給人溫暖與美好;現在,希望能帶著地方的美好到其他地方去。你所身處的社區、城市,你期待它變成什麼樣子?你身邊有哪些人關心地方的議題呢?是否有機會成為夥伴?李一尾最後用回基隆一部影片結尾,期許每個人能如回基隆一般,一起在家鄉摸索,構築我們想要的藍圖。

歡迎關注


Facebook


Youtube


Weixin

聯絡我們 | 問題洽詢&商業合作


已發佈

分類:

作者: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