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例會】臺灣創投教父談領導力
講者:柯文昌、紀錄:莊文璋
即使你不曉得從何而去,右轉出去也是一條道路!
【前情提要】
柯文昌先生是把「創投」這兩個字,帶入臺灣的關鍵人物。他也是臺灣創投公會的創始人,年輕時從IBM到HP任職,後來投入創投的事業,在近數十年的創投生涯中,參與投資超過四百件投資案,閱歷了無數創業者和創投計畫。他曾經感嘆的說過,在他所看見所有的創業計畫中,幾乎沒有一個創業過程是真的百分之百的跟著創業企劃書走的。雖是如此,但還是有一些人,他們做到了、成功了,透過與創投的結合與力量,攀向事業的頂峰!
他們做到的原因是什麼?在這麼多創業者中,有哪些特質是柯文昌董事長所看到,並且是那些創業成功者所堅持的?
【講者簡介】
創立普訊創業投資股份有限公司之前,柯文昌先生曾於1974年至1977年任職於美國IBM公司,後於1977年返台加入惠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服務十三年,並於1979年至1989年擔任董事長兼總經理。爾後於1989年創立普訊創業投資股份有限公司並擔任董事長至今。並於1992年創立台北市創業投資商業同業公會(中華民國創業投資商業同業公會前身)且擔任理事長至1995年。同時於1994年成立融悟文教基金會並擔任董事長至今,且於2009年成立臺灣好文化基金會並擔任董事長至今。
以下敘述以柯文昌先生第一人稱方式紀錄
【Part 1】創,的初心
我覺得有規律的運動很重要,在我上次體檢報告中,健康數據大幅度的提升,身體機能狀況更良好,每天走路運動是我必備的行程。從惠普負責人到各大公司,一路走來到創造出普訊創投公司,最重要的因素不外乎持續力與領導力,而領導力是透過使命和願景去建構而成,有句話這樣說:「即使你不曉得從何而何去,右轉出去也是條道路。」
跟著自己的使命跟願景,即使一開始別人不清楚甚至不認同,藉由每天周而復始去執行,更身體力行去做到,這是領導人以身作則的特質,每天都要很清楚自己的使命,或許說來很抽象,但無形且重要的就是你心中的那份初心與信念。
在2009年創立臺灣好文化基金會,目的是想讓臺灣鄉鎮對自己的居住地有使命感與歸屬感,也讓來到臺灣的訪客感受到這福爾摩沙的美麗和希望。於是我去想該如何達成這個使命,首先,帶領團隊走訪臺灣各大城市小鎮去親自感受,最深刻是到台東池上鄉,去體驗農民稻秧收割的情形,團隊的每個人都感受到臺灣前所未有的好,同時產生價值觀及企業文化。因為創立基金會的目標對我來說很清晰,加上整個團隊有了方向、共識與認同,因此目標就不遠了。
【Part 2】普訊創投的誕生
成立普訊創投的起源是,剛開始友人成立科技公司,進而有一個想法,想要幫助這些新創公司及團隊,協助新創業家更順利的發展,也帶給他們相當大的希望及信心,成立時,也明白的讓所有股東知道,未來將要成為臺灣第一的創投,在十年間發展會是最蓬勃,最有獲利性的公司。
我的信念渲染到這些人身上,領導不只要挑對的事情來做,更要挑對的團隊來執行,也強調紀律的重要性,碰到任何困難不能輕易退縮,紀律不是做想做的事情、而是那些該完成的事情,達到日復一日的成長發展,紀律也運用在我每日的步行運動,不論颳風下雨,還是得去完成它。
紀律也是強調,有多少能力,就做多少事。不會因成立創投公司而去亂投資標的物,標準原則還是存在的,這才能使公司穩健的發展,也區分很多事情的重要性,如緊急的事件、重要的事件,紀律也是在當中要取得平衡。每天只有做兩件事情,第一件就是每天去拜訪全球的公司客戶,因這會讓CEO第一時間得知最新資訊消息,能夠讓投資更加地機動化;第二則是去確認每天的行程,這些先後順序都跟公司未來發展相關,以十年為單位,去看公司發展狀況,對的事情要持續去做,不只做而且做的更大,實事求是,誠信向上,這是公司的文化宗旨。
【Part 3】領導,始於無可挑剔的自我要求
我認為創業家要有務實的本性,具體的成果,過程中有沒有道理,我也提到最得意的成就不是投入多麼大多麼好的公司,而是在乎那些還沒投過的公司。記得曾經有最花時間也最花金錢的案子,是團隊夥伴找來的,但即使犯錯,領導人也要第一時間站出來承擔,面對錯誤才能從解決中成長,這些都是務實的行動。
居安思危及未雨綢繆更是不能少,未來變數多舛,都要做好預防措施去因應未來變化的世界,同時我也會要求公司的執行長去思考,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去想目前狀況以及遇到困難,如何去做改善,沒有完美只有更好的做法去執行,這也是領導力很重要的觀念,這些軟實力都是透過學習而來。你會發現我一直不斷地在強調紀律、務實的價值,也是促成事情做好做大的元素,沒有這些就沒有領導力的風範,創業家遇到機會要趕緊把握住,一去不復返。
【Part 4】例會小結
1. 企業文化是領導者責無旁貸的責任!
2. 領導是可以學習的,在組織的各個層面都需要有好的Leader
3. 重要的事情沒有處理好,才會有緊急的事情產生。
4. 身為Leader要誠實地承認自己的錯誤,然後盡快、誠實、嚴肅地去處理。更好的方式是:把犯錯變成公司加分的利器,別當眾發脾氣,隔級發怒更是大忌!
5. 隨時要有偏執般的居安思危感:修房子要在晴天修,等到颳風下雨就已經來不及了。
6. 情緒呢?承諾了,就不會沮喪、生氣。但你要真正嚴格問自己,我現在在做的事情是不是就是我這輩子每天都無悔的選擇?
7. 要當創投,有幾個建議:
(a) 本身要對技術內行,因為管理好學但技術不好學。
(b) 決定投一個案子前,至少要做30次關於合夥人Reference Check:上司、部屬、同事、同學、朋友。
(c) 捫心自問是否是個重視承諾的人。
8. 人才、技術、資金是沒有國界的,人才進來,技術資金就可以進來!
9. 創業是很辛苦很辛苦的,你要知道就算你不成功你也要賺得你的快樂!
10. 對於創業方向,我的建議是:要解決一個,大家一聽就覺得:「對!這是個問題,該解決!」
【現場Q&A】
1. 關於情緒管理該如何看待?
身為一個領導家,擁有使命及願景,承諾之後,你不會有任何情緒,因為看到的目標是在使命上面,放下了物質及情感上的包袱,領導者沒有傷心難過的時刻,只有安撫團隊的責任,當你做到這些,情緒就不是一件麻煩事了。
2. 領導者該生氣嗎?在何時生氣有沒有加分或是提升的作用?在犯錯時後如何做可讓這些錯變成優點?
領導者要做到超凡入聖,不生氣的境界是要有紀律的,當要生氣的時候,找一個釋放的管道去發洩,別去指責基層員工,別去越級發怒,這是企業的大忌,而是跟負責人攤開桌面去討論解決方針,秉持著對事不對人的做法行動,身為CEO負起所有責任,責無旁貸。
3. 如何去評估投資案件的好與壞?注意哪些事項?
成功很多案子,也失敗很多案子,但往往收穫最多的都是失敗的案子,首先要透過很多方向去認識創辦人,主動去幫助新創公司,透過真心幫忙過程中瞭解公司細節,這樣更清楚知道資金應投入哪個部分,便可以強化投資效益。
4. 年輕人想要投入創投的方法?該讀MBA嗎?
讀管理不是必備的,但是技術是必要去了解的,而且要很專業。深入熟悉地去欲投資的公司做拜訪了解,從各個部門、工廠、人員廣泛地去接觸。
5. 有無經過成功溝通過讓未來要投資的公司改變方向?
無成功經驗,因創業家的念頭很堅定。
也要透過自己的評估及分析去做決定,前端溝通作業是非常重要的一環,還有對於CEO的認識與了解,人還是最重要的關鍵,執行都在他身上。
6. 如何未來在幫忙這些新創團隊(透過VC、Coaching)? 對於未來新創公司投資的重點及特質?對於這些NGO團隊如何去發展?這些NGO如何做才能夠造福到未來的民眾?
親自投入臺灣好基金會,身體力行而不是投錢而已,也碰到許多熱情募資,目前在基金會底下做一個讓兒童親自去做藝術勞作的課程,只要付保證金即可學習、完成後會退費回去,這也是NGO的一種做法,要有回饋社會概念、即在其中也會達到獲利的模式。
對於未來所謂好的企業標準,第一是廣大市場、工作團隊,及未來世界變化轉型的需要跟上趨勢、選對市場,這些都是未來值得投資公司的特質。第二是鼓勵未來年輕人去創立社會企業,也會在自身的基金會去做貢獻付出,相信好的人才進來,對的資源也會進來,讓公司的股東部分當各方面的導師及教練,協助CEO去發展。
7. 在投資時候有明確的公司或不要的公司?中國有一帶一路的政策,您如何看待?臺灣好機會下一步發展是什麼?
我有一定不投資的案子,就是對於自身領域不專業的我就不會投資,當然CEO不對也不投資。值得投資的公司也就是好的技術、市場、領導人,基本上好的公司不會投資錯,難的是那種遊走在好與壞之間的公司,這也是自身經驗及眼光的累積,有些好公司不需要資金,則要透過自身公司不斷去面談去培養感情,開發需求才能夠合作。
目前在偏遠地區認養三所小學,去提供有機午餐、學習環境、種菜的空間,培養有機的知識,又擴及到十所小學,要去做一樣的事情,推廣這些好的事情。利用很多廢物的再生材料,去做一些美工藝術;另外,在台東鐵花村把當地租下來,可供民眾去做音樂表演、創作,讓當地原住民去發揮天賦,更讓當地學校兒童去做音樂的訓練,培養興趣甚至表演回饋給社會;還有在中山捷運站附近,提供一條道路去讓文創去推廣伴手禮、藝術商品,讓民眾有好的地方去推廣自身有價值的商品。
最後一項是在鄉鎮建立一套合作模式,向在地居民學習並與之產生共識,發現地方特色,或是愛護自然的旅遊機會…目前還在籌備過程中,這融合各專業領域,需要很多相關人才,對於我來說很有趣也頗具有挑戰的項目。
8. 想在異國建立新媒體,需要什麼資源去創立,如何去開始?
要創業要先從小的題目去做嘗試,把小題目去做成成功的經驗,並不要怕小,先有成功的案例,找資金會比較容易,首先先控制成本預算,往低成本發展,目前在外很多種子基金可去申請,熬得住、挺得過也是重點,挺得過就是自己的。
創業是條非常辛苦的路,真要做就要無怨無悔,成功機率不大不多,問心無愧最重要,至少去享受創業的過程,即使沒有賺到錢沒有成功,也要在打拼過程中享受這一切。
9. 對於O2O這些公司有什麼看法(Uber、滴滴打車)?
這些公司都是從國外發跡,對於年輕人來說不用怕犯錯,往國際發展這些都是有可能去做到的,夢想要做大,不要怕難,遇到問題想辦法解決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