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例會】創新是可以學習的工作法
紀錄:馮鈺媛、攝影:Josh Yen
【創新思維】
1.多燒腦就少燒錢:
發明不是創新,創新沒有產生利潤,就只是發明。創業者還沒抓到消費者需求之前,不要花了太多成本去做產品。
2.改變世界前改變自己,創業是實現自己的價值觀:
許多企業決定策略是摸腦子拍桌子,憑直覺憑經驗,但經驗不一定適用,可能變成枷鎖。
3.想法成為成功的事業前,必須經過六個循環圈:
創意(觀察、調查、靈感)
創造(做出實質商品和服務)
創粉(支持者,需要平台)
創新(變現)
創業(需要資源擴大)
創青(讓組織持續發展)
回到創意…
4.創新價值的地圖:
4-1.創新都害怕被模仿,做到多元組合才會難以被抄襲(如產品、技術、供應鏈、物流、製造流程、商業模式、服務等多元組合)
4-2.產品創新:人無我有或人有我有(砸錢只會停留在價格戰)
4-3.創新價值:營利模式、交易渠道(如何資源整合、平台共享)、客戶體驗(核心承諾、同理心實踐)
4-4.互聯網營運技巧:羊毛出在羊身上,讓豬買單
【創新的核心價值】
1.如何看待創新?創新是對人心理的掌握。
人要什麼?錢、權(虛擬遊戲)、名(直播)、情(FB、愛情公寓)
2.人最核心的價值是選擇權。
2-1.所有的行業都是服務人的行業。
2-2.想賺一千萬,就要解決一千萬人的問題
2-3.共享經濟: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讓消費者合理生活。
2-4.創造七大流程:觀察意向→了解情況→了解人→建構深層理解→探討概念→建構解決方案→實現方案
3.廣告的創粉年代:
3-1.PGC時代:廣告就是錢!專業的人做專業的廣告。例如:電視八點檔廣告一秒鐘100萬。
3-2.P+UGC時代:youtube短片
3-3.UGC時代:直播。但你知道誰在看嗎?你不知道誰在看,就無法做用戶的分析。
3-4.CP時代:觀察用戶,分析之後朝目標客群下放
4.產品的五大驗證步驟:假設→產品→市場→運營→擴散
5.創粉:LINE的開始?口碑傳送!
5-1.早期靠貼圖賺錢→現在經由大量的粉絲不斷試驗找出模式
5-2.用錢買粉絲是世界上最蠢的行為(ex免費試吃、買一送一)
5-3.免費模式:試用後不一定會成為粉絲。
【創新的方法】
1.量子力學(頻率):世上事物不是真的存在,是靠某種頻率連結。想吸引怎樣的人就要和對方相同頻率,創造是要做頻率的調整。
2.創意的萌發:創意來自於意識的頻率,打開理性之外,感性直覺與本能的感知。專注才會有好的創意:創意不是來自理智的思考,是來自於專注地觀察而產生,是否有專注的頻率去找到這個現象。
3.放大問題法:提高觀點解決問題,才能找到關鍵的答案。
4.時間管理的方法:重點在管理不在時間,找出管理遇到的問題–處理不可控的部分。
5.投資方計算企業價值方式(估值):核心消費者x核心產品x核心定價。
6.定價要從高的往下修,消費者難改變印象,會被定型。
【新創團隊管理】
1.為何蒸汽機不是中國人發明?
1-1.英國人很難喝水,每一百米就有咖啡館,大家互相交流,一群人整天在說話。
1-2.創新咖啡館:創新要萌發,就需要平台,每個人的意見都要可以被採納、被討論。
1-3.某些企業員工有話語權,但不一定有選擇權或決定權。
2.創新團隊的角色分工:
2-1.發起人(創始者)
2-2.探險家(找出新的商業價值、擴散機會,但容易在賺錢之後被忽略)
2-3.智者(專業人才,整合並轉化資源)
2-4.巧匠(執行者,公司內發號命令,沒有新的想法可能會被取代)
2-5.魔法師(會講消費者語言的人,例如工程師不會溝通,需要PM溝通)
2-6.勇者(業務,可以把產品推銷出去,但大多數的企業主都把心力砸在業務上面,人越請越多,錢卻越賺越少)
3.團隊內大家不領薪水!賺了錢再來領,領薪水的就會變成員工,無法生死與共。許多創業者都沒有管理組織的經驗,或是找外部經理人當CEO,但CEO不一定會當自己的公司經營。
4.團隊在開會時寫下三個問題答案,討論中不斷檢視:
我們相信什麼?
我們在賣什麼?
我們的價值觀是什麼?
4-1.必須取得共同價值觀,遇到狀況時,價值觀相同的人會堅持到底,價值觀不同的人會不斷地問問題。
5.台灣人創業講的不是利益,是情感
5-1.股份分配比重不均,公司沒有調整空間,造成權、責、力不清晰
5-2.如果調整成動態股權設置:按照每一年實質的投入,調整佔股的比例,時間越長就佔股高。
6.不斷打造創新的策略、創造機制、協助組員們成長,創新的團隊必須要不斷快速迭代,對內變革、對外擴散。
7.創青:企業長期戰略和短期戰術的差別。
7-1.戰略:確保企業能存活十年的方法。關鍵:你到底有沒有看見未來?
7-2.戰術:求短期利潤。不斷cost down後果就會出現偷工減料。
7-3.參考3M有創新知識庫,創造專利的人每年可收取產品利潤的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