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例會】在 30 歲就當上總經理
紀錄:WTJ ;攝影:郁姈、Coco
前言
台灣微脂體公司(TLC)是一家專注微脂體藥物技術開發之生技製藥公司。曾獲創投業界重視的《紅鯡》(Red Herring)雜誌評選為「全球百大新興科技公司」!以「燒錢」著名的生技公司,時常面臨資金斷炊的危機,如何以財務規劃度過資金不足的階段,背後的掌舵者是他:台灣微脂體總經理-葉志鴻George!
葉志鴻 George,一個擁有美國密西根大學理工和企管雙碩士的美國小留學生,畢業後在美國矽谷負責創投融資、策略聯盟等財務經營相關的工作,卻在30歲時回到台灣擔任生技公司總經理,並於2008年獲頒「傑出青年創新類個人成就獎」,是台灣生技界少見具財金專業背景、非生醫領域出身的總經理。
WorkFace Taipei群組15:醫療、美容與生物科技,特別邀請台灣微脂體總經理-葉志鴻George,來擔任WorkFace Taipei群組15成立大會的分享嘉賓!他將以自身經驗分享,如何以財金結合生醫跨領域背景,在30歲就當上生技業最年輕總經理。
講者簡介
葉志鴻George,畢業於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並取得密西根大學Ann Arbor分校理工和企管雙碩士。現任台灣微脂體總經理。於2002年加入台灣微脂體的團隊,負責整體之策略規劃、產品授權以及財務管理與操作事務,並因其對台灣微脂體的貢獻於2008年獲頒「經濟部產業科技發展獎」之「傑出青年創新類個人成就獎」。
在加入台灣微脂體之前曾擔任Hermes BioSciences財務長,協助與其他藥廠簽定技術移轉和專利授權合約。之前亦曾擔任亞洲聯創(AsiaWired Group)副總經理,負責新創公司創投融資、策略聯盟、高階人力管理、財務規劃等,成功協助Presenter與Calimetrics等公司籌募資金,並為多家美商公司規劃亞洲佈局。於矽谷美商萬通銀行(General Bank)任職期間,進行新創公司及創投的融資評估。
分享內容【以下以葉志鴻為第一人稱為分享】
【學醫走向建築,建築走向生技】 – 總經理以前的我
我最喜歡的美國總統,不是華盛頓(第一任美國總統),也不是約翰(第二任美國總統);而是湯瑪斯·傑佛遜(第三任美國總統),理由是因為他撰寫獨立宣言及設計維吉尼亞大學。
我先跟大家介紹成為總經理以前的我是怎麼樣的人。我12歲的時候離開台灣,到美國求學念書,到大學的時候因為就業因素就讀醫學系,但其實我是一個害怕看到的血的人。不過,我卻在那個時候接觸到第一個改變我人生的事 – 建築。我永遠記得那句讓我愛上建築的那句話:「你們希不希望設計一個建築物,將來你逝世的時候,別人會因為這個建築記得你。」於是,我是以建築畢業的。後來,我回台灣唸城鄉研究所,學習與土地對話,之後便再回美國深造綠建築及MBA,因緣際會進入矽谷做夏季實習,所以第一個工作是在新創公司從事投資。後來幫忙一個在美國深受其照顧的朋友回台灣募資,只不過因為生技產業風險過大,募資比較緩慢,所以就好人做到底加入當時公司成員才3人的台灣微脂體,所以30歲就當上總經理的成功祕訣,我想就是天時,地利和人少。
【生技產業與台灣微脂體】 – 從3人到150人
在國外待久一點之後,特別是學會了一些技能,總是會希望回台灣做一點事,我們家董事長這樣,我就也變成這樣了。
在介紹台灣微脂體公司之前,先大概講解一下生技製藥產業目前的業態:
-
藥物開發 – 從幾千萬顆要開始找,從細胞開始試。
-
藥物發展 – 小老鼠到兩種類型的動物實驗及第一臨床、第二臨床與第三臨床。
-
代理制度 – 法規及市場行銷策略制定、。
-
藥品上市 – 上市、KOL站台,大量製造的模式及專利地圖等等。
除了因應製藥產業複雜的產業結構及專利藥等等問題外,台灣製藥公司常常要面臨的最大困境就是國外大廠都能做的,為什麼消費者要選擇台灣製藥廠以及台灣投資環境與歐美投資環境不同等等。為了因應這樣的處境,於是台灣微脂體以下列定位去做市場切入:
-
核心價值 – 提供藥物絕佳載體技術
-
核心技術 – 藥物奈米化
Q&A
Q1:當初做藥的初衷?
我在1990年的時候認識我現在的老闆 – 洪基隆博士,他教會我重新認識台灣,而且以前念書的時候他幫忙過我,因此最初從新創投資走進生技製藥純粹想回饋幫忙。一開始並沒有說特別著重於獲利,只不過是喜歡研究策略,有邏輯的講故事,現在下班之餘也都在學習新知,最害怕的事情就是you don’t know what you don’t know (你無知於你的無知)。
Q2:對於目前藥事法的規範想法是什麼?
我只能說每間藥廠必須找出自己的critical points(關鍵技術),因為就如我之前所說,台灣市場小,無法支撐一個新藥的開發,因此可行的做法就是從國外市場去研究,亞洲國家就可以分中國、韓國、日本及東南亞,歐美國家就美國跟歐盟,在了解不同國家的法規、市場及文化之後,再去設立切入點。
Q3:生物晶片或者中醫治療對生技製藥產業所造成的影響,您的觀點是什麼?
我自己本身是會吃中藥的,可是中藥是長期治療的,如果要醫治緊急的疾病我還是會選擇西醫;此外,中藥材受限於產地及作物期間等等因素影響,品質很難控制,這對於藥品製作的品質控管影響非常大,因此我會希望有漢醫藥品,只不過短期真的有所限制。
Q4:對於台灣生技產業的期望是什麼?
我覺得目前台灣生技的發展蠻危險的,因為目前不知道要怎麼跟國際有連結,生技產業必須和競爭者做比較才能到優勢在哪裡,才能在全球化市場找到機會。舉日本為例,在美國的某A藥已經上市,日本因為法規要等2年才能上市。但是台灣除了有法規綁住限制外,還有台灣自身市場太小,無法支撐一個藥品的開發,導致現行我們的製藥市場只能以美國市場為主,台灣市場為輔。不過就人才方面,台灣技術人是OK的,可惜的是過度集中在實驗室的階段,缺乏在一、二期臨床的操作及策略的執行。因此簡略來說,台灣醫術是有發展性的,不過要怎麼做成產品的Know-how台灣要加強,但是我認為台灣的投資市場是很棒的,甚至可以成為世界上第二個納茲達克,因為台灣可以接受沒有賺錢的公司上市,資本市場很活躍,會鼓舞投資人勇於嘗試。雖然有的時候會有壞的案例產生,但如果一直害怕改變,就不知道自己未來會怎麼樣。所以整體來說,我對台灣還是有信心的,期許我們可以開放更多,創造更好及多元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