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例會】創投行家的創業過程


workface taipei



【台北例會】創投行家的創業過程

紀錄:昭賢、攝影:Josh

前言

創業之路就像一場生存競賽,不斷考驗著創業者的毅力與勇氣,有時初始商業模式過於模糊、有時核心技術不能利基等等,一次又一次地考驗著創業者的創業初衷;然而,根據【2016創業大調查】的資料,發現最打擊創業者的便是「初始資金募資不易」,僅靠著創辦人及初始股東的資源,常常讓好的創意來不及於市場試行便草率收尾,也再次說明初始創投挹注的重要性。

華生資本,一間專注於大中華區的創投企業,透過與國際資源的交流,為兩岸的新創企業帶進不同的資源。共同創辦人林忠聖是香港獨立非執行董事協會(HKINED)創始副會長,倡導改善公司治理並在香港、中國大陸和台灣地區提供經驗交流及人才庫建立等;此外,亦於青年總裁協會(YPO)台北分會主要幹部,擔任執行委員會成員多年,曾主持和參加各種國際活動及擔任北亞區董事,致力為大中華區創造更多資源。

WorkFace Taipei 五月創投月,持續為創業者尋找更多機會,本場例會邀請到華生資本創辦人林宗聖來分享他的創投心法及團隊評估方法,並說明目前兩岸創投環境的變化,歡迎有興趣的夥伴一起來交流。

講者介紹

林宗聖

華生資本創辦人

倫敦政經學院經濟碩士

英國倫敦國王學院獲得管理博士

2000年 任職於台灣中華開發工業銀行,開始他的投資生涯,主要負責美國的科技投資活動。

2005年 創辦華生資本Whitesun Equity Partners公司專注於中國的消費市場。

林宗聖在投資、經營和消費服務產業的融資經驗豐富,在他親自率領的一號基金(Whitesun T2C私募股權基金有限合伙公司)產生投資回報達3倍以上,整個在大中華區的投項目包括美食達人(85度C)、廈門欣賀企業(卓雅女裝)等知名企業;此外,亦同時有著家族企業經營與管理經驗 (包含運輸行業、酒店業如新竹物流及國賓飯店等)。曾帶領團隊參與超過5億美元的投資和其他戰略交易,並投資輔導企業包含成長期到收購/重組階段。
近年在媒體以及高端附加價值的製造企業投資許多項目,但也關注於慈善議題,主要是支持自閉症患者治療,並倡導跨越美國和大中國地區提供教育支持及訓練治療師。

了解更多:

37歲林宗聖 與高盛集團並肩投資中國

分享內容

華生資本Whitesun Equity 創辦人林宗聖於台灣出生長大,高中讀畢之後赴英留學,一直念到博士。相較於同儕畢業後留在母校擔當教授或者在知名顧問公司任職,宗盛選擇回到台灣與家人相處,並進入中華開發工業銀行,主要負責美國的科技投資活動。

宗聖特別提及,中華開發工業銀行在當時與其他銀行的差異:「當時一般民營銀行,收取的存款較少,能拿來投資的資本額很低,所以投資時大多是拿原先股東的錢,反觀中華開發工銀,現金流多到可以直接拿來向外投資,換言之,這樣的機會對我來說就是一個可以練兵與蹲馬步,學習投資策略的地方。」

後來宗聖被外派去美國,專注於科技類的投資項目,當時於台灣創投而言,美國市場是一個新大陸,所以在開發市場上遇到不少的問題。舉凡如何找到好的項目以及如何分析該項目的優缺點和成長性,最重要的是如何讓好創業案願意被你投資。宗聖述及當時的撞牆期,搖頭苦笑道:「當時我才三十歲,到了新地方沒有名聲,也沒有錢,更別說當地的人脈了,可謂寸步難行。」為了解決這樣的困境,宗聖開始與人大量的聊天,試圖從之中找到機會,另外一方面,他也把過去中華開發所投資過的項目都分析了一遍,試圖找到自身的優勢,用以增加對於團隊的附加價值。後來他觀察到,台灣最厲害的就半導體,儀器與檢測相關的設備,所以宗聖開始分析與歸納過去擁有的項目經驗以及手上握有的資源,試圖整合該些優勢與經驗,希望能將之提供給新創團隊,用以減少其於市場開發或者對於技術了解的時間,換言之,他的投資策略就是以半導體(上游)廠商投資為主。

宗聖在該銀行一直服務到2004年底,總共投了14~15個案子,約經手一億美金,這樣的經驗讓宗聖有了一個重要的領悟,那就是無論做什麼事情,用對方法是一件極度重要的事情。

之後,2004年離開中華開發,宗聖觀察到中國創投產業的崛起,所以成立一隻海外基金,主要向亞洲與歐洲銀行、保險公司募資,希望能協助於中國發展的台灣新創穩定成長。

此外,在分享當中,宗聖用簡易的方式釐清許多投資市場中的重要概念及名詞解釋。首先基金的錢大多由家族基金或者保險公司而來,以保險公司為例,其追求穩定的成長,所以90%的資產都會以保守策略來運營,而剩下的5%到10%,則會拿去做一些高風險高投資的策略。而這些風險投資可以分成幾種,像是房地產投資、風險投、資私募股權投資等等,其中以最常聽到的風險投資與私募股權投資為例,前者風險投資象徵著該項目的不確定性,因其所嘗試的領域常有顛覆性創新的特質,是故只要成功,投資報酬率就會是爆發式的增長,反之,也有可能失敗而使投資付諸流水(例如生技公司創造新藥,只要拿不到該國的許可證照,則完全無效)。至於私募股權投資,則是投資該些已經有明顯之商業模式,或者穩定成長的企業,藉由資金的挹注加快該公司的成長腳步,退場時機亦為該公司上市前後。宗聖額外做了一些補充,如何辨別風險投資與私募股權投資的差異,也可以從盡職調查的方式著手,風險投資因為產品尚不明確,商業模式不清晰,所以大多著重於團隊與創辦人本身進行深入了解,反觀私募股權基金,則偏重於財務規劃,市場策略,法規層面等問題。

最後,宗聖特別強調:「知道何時出場比懂得投資更加重要,因為真正讓投資你的股東賺錢的時間點,還是看你出場後的投資回報率。」投資回報率有時候跟投資策略有關,也時候與景氣也脫不了關係,舉例而言,在2008年時,只要有百分之三十的回報率就算優秀,到2010年,沒有百分之三十的,都是末段班。換言之,景氣的波動會影響一支基金的成績,但一個好的投資人應當是要有穩健的投資策略,如此一來無論是景氣好壞都能維持背後投資者的信心,而宗聖的策略很直觀,就是在投資項目時,必定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並且願意與他努力打拼三到五年的公司,如此一來無論該公司於短期內成長或衰退,宗聖都願意與之一起努力!

Q&A

Q1:台灣的創業家的優勢?

A1:宗聖認為台灣創業家有三大優勢:

一、敢出國,離鄉背井去衝(敢去中國)

二、吃苦耐勞

三、管理好

換言之,台灣的創業家精神使我們在零售消費的產業擁有亮眼的成績,其次台商也常常藉由複製商業模式,輔以良好的管理經營而勝過對手。

Q2:台灣創業家在思維上有沒有一些侷限或者盲點?

A2:宗聖指出,台灣創業家的思維不夠國際化,常常埋首於單一市場,只希望能佔地為王即可,卻沒有更大的抱負和目標。其次,台灣創業家在海外拓點時,沒有一個明確的市場策略,舉例而言,他看到很多華人創業家到美國,卻只做華人的生意,只做華人相關的基金,這樣實際上並沒有跑美國的必要。同樣的,今天許多華人赴對岸發展,你必須先問自己的目的是什麼,是想雇用相對低成本的勞工,是看重其投資環境,還是龐大的內需市場?

先有目的,在有行動,是宗聖留給今天分享會的一個最後註解。

歡迎關注


Facebook


Youtube


Weixin

聯絡我們 | 問題洽詢&商業合作


已發佈

分類:

作者: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