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例會】永續海洋的啟蒙運動


workface taipei



【台北例會】永續海洋的啟蒙運動

紀錄:岳樺、攝影:WTJ

前言

【海洋本為生命起源,為何淪為沒有生命?】

台灣為海島國家,受自然的餽贈,豐富的漁業資源使我們的飲食文化如此富足,從夜市裡的花枝丸、燒酒螺到廳堂上的黑鮪魚及干貝,海鮮總是伴隨在生活周邊;然而,世界糧農組織(FAO)卻預估,若是人類再不抑制過度捕撈的亂象,2048年海洋將無魚可吃。

WorkFace Taipei 本次邀請到湧升海洋創辦人徐承堉來分享他寧靜的啟蒙運動,透過責任漁業指標去評估每個魚種繁殖能力及製作生產履歷,並推動業者適時適量合法捕撈,同時督促政府立法,建立永續海洋的漁業管理。

徐承堉先生從事進口、內銷水產近30年的時間,感嘆到台灣水產產業的困境,便自告奮勇推動責任漁業指標。初期參考著國際海鮮選購指標,但考量到台灣有自己的海洋環境和特有水產,於是依照國情,以數量充足、合法捕撈、魚種繁殖能力、對環境衝擊、管理法令為評選依據發展本土指標。

同時,引用產銷履歷,在海鮮包裝上標示產地、生產方式,成為水產品產銷履歷的先驅,並設計責任漁業標章,讓用手機掃描,就能查詢魚和環境生態的關係,了解捕撈方式是否瀕臨危機,致力於在商業思維下創造更友善的漁業環境。

講者介紹

徐承堉

湧升海洋創辦人

畢業於海洋大學漁業系、應用經濟研究所

分享內容

今天主要介紹的是責任漁業指標,現在這個社會環境大家可以感覺是不太鼓勵創新的,感覺好像只要創新就容易失敗導致滅亡,但我們要知道創新其實在大自然中是無所不在的,那我在做這些東西時我也有遭遇營運上的問題,這也是我們等等會先開始談的部分,在商業領域本來就會存在非常高的不確定性,特別是今天這個領域又是面對一個更沒辦法掌控的海洋,所以問題又會更複雜了。

在一開始講這個領域先從大家比較熟悉的海鮮開始談,以聯合國過去至今的統計,目前全世界的海鮮是以地產地銷為主,而出口部分台灣是逐年下降的,主要是因為出口大多是飼料的販賣,這塊已經越來越少,因為海洋的魚越來越少了,人類自己吃都不夠,就沒有餘力用魚當飼料販賣,魚實在太貴了,這是世界目前的大趨勢。

接下來我們來講水產養殖,先告訴大家就是全世界的養殖海鮮中前十大生產物種可能佔了 40 % ~ 50 % ,也就是說全世界雖然養殖的物種這麼多,但最重要的前十個物種就幾乎佔一半。這就會改變大家幾個觀念,大家一開始養殖時會想說:「我開發一個新物種,要養一個新的東西例如石斑,如果一隻目前 1000 元,那我只要養出來後,就可以賺大錢了。」這是一個十分錯誤的概念,每一個東西一旦養殖成功後,牠的價格就不會再那麼高了,如果用這種想法來養殖,很容易損失慘重;另外一個部分,並不是每個物種養殖出來就可以開始賺錢,就好像人類嬰兒開始養育的時候除了照顧吃穿外,會發現有許多疾病及其他原因要花錢,養殖物種也是這樣的,養殖物種成功並不代表就能開始賺錢,而是代表你開始要面對該物種很多營養和疾病的問題。因此綜觀以上所說,我們往後 30 年,可能前十大物種會佔 80 % ~ 90 % ,所以如果你想做養殖相關的創業,我的建議是不要去找新的物種,找目前做得最好的,然後去做得更好,這樣才有機會。

另外在從事農業相關的行業時,大家會聽到要做很多驗證,那驗證怎麼來的呢?

基於貿易的興起,當你去購買自己不了解生產來源或方法的時候,就需要一個第三方機構來了解;另外,當我要把東西賣給一個不了解這項產品的地方,我也需要透過驗證來幫我賣東西,因此,驗證與貿易是息息相關的。但驗證其實很大部份是要靠行銷來幫忙銷售,目前台灣政府有很多驗證,但都沒什麼效果,幾乎都做不下去,因為整個驗證的推動必須結合在商業體系中,驗證就是屬於貿易的商業體系。所以今天我們面對台灣的農業體系(台灣農業體系事實上也代表了世界上大部分我們稱為地產地銷的形式),剛剛我們講到台灣大概 80 % 是沒有經過貿易的,大概只有 20 % 是貿易的行為,那驗證就應該要來服務這 20 % 的農業經濟體,當我們從事農業的時候,必須要考慮到國際的認證到底是能幫助到自己還是增加成本。

從今天的體系來看,現在體系幾乎是在服務貿易,而不是地產地銷,例如有些環保標章像是MSC,算是目前全世界最成功的海洋環保標章,你會發現他收到的錢有 2 / 3 都是花在行銷上面,因此很多台灣產品花錢去拿到認證卻覺得好像沒用,因為產品根本沒賣到國外去,花錢卻用不到,這也是我想向大家分享的觀念,而這個觀念也導到「我們該怎麼做?」和「我們在做什麼?」的問題上。

以今天人類捕撈的技術來講,我們幾乎可以摧毀所有海洋的物種。海洋是一個生息的產業,裡面的小魚就像利息一樣,源源不絕一直生出來,但如果我們一次把他們都抓走,那海洋的資源便會快速消耗殆盡,因此現在越來越多提倡海洋環保的概念出來。最早的環保標章大概是在 1980 年代出來的,那個時候大家發現捕撈的魚好像沒有增加,便開始意識到這個問題,於是就召開一個大會,邀請全世界的專家、政府來討論到底該怎麼辦,後來便訂了一個責任漁業行動綱領,裡面就訂出如果我們想要一個永續的海洋,我們應該要做甚麼事情的細則,而在責任漁業行動綱領的分支下才發展出了環保標章的概念。而在一開始主持人有提到的三生產業(生產、生態、生活),如果大家有關心聯合國的動態,會發現現在已經變成四生,多了一個管理出來。因為過去我們認為環境、經濟、生活只要串聯起來就能達到永續,但是經過多年下來大家漸漸發現,要達到永續,除了上面那幾項指標,也還要有管理的方式,如果沒有管理的方式,你要期待前三項自己達到均衡實在不太可能,因此如何做好管理就非常重要。

那補充一下,10幾年前大家如果去過澎湖,會發現潮間帶有非常多的海參,但是突然有一年海參就全部不見了,原來全部被撿走賣到大陸去,所以其實海洋資源具有公共財悲歌的特性,很多時候只要出現貿易的行為,一個地方的資源就很可能這樣消耗殆盡。因此從這點看來,地產地銷可能會是一個對於環境永續比較好的解決方案,當然並不是說我們就不要做貿易,還是有東西是需要透過進出口才能發揮效益,但我們必須要分清楚甚麼東西適合做貿易或不適合作貿易。

目前台灣的農產品政府單位在很多的場合都會鼓勵各種農產品出口,但可能都會對環境造成影響,如果沒有約束,那會是致命的,於是我們就開始行動了。一開始想解決這個問題,想說引進國外的環保標章,但後來發現費用實在太高,而且沒甚麼用;更嚴格來說,國外標章對台灣也沒甚麼興趣,因為台灣的市場太小了也賺不到錢。但市場小,我們的環境還是需要保護,因此我們才會有想法是自己做屬於本地的環保標章,而且是符合地產地銷的模式而不是貿易,這也是我們會想做責任漁業指標的背景。

最後,我想跟各位說,即便有這些觀念還不足以改變整個產業、環境,還要有行動上的努力。舉個例子來說,我們這次在參加食品展的時候,我們想做到無塑展覽,大部分的人覺得好像做不到,特別是漁業還是使用塑膠真空袋的一大用戶,但是,當你想做一些事情的時候,所有理由都不會困住你。我們重新檢視我們的流程,大家有興趣可以上我們的官網或部落格看我們之前的文章,裡面就有提到,在一個國際大型展覽,我們有很大的壓力,要把自己的展區布置得很漂亮,如果我們沒有什麼佈置,會讓人覺得我們公司好像很不用心,對品牌造成很大的傷害,因此我們還是要維持該有的水準,但從一些小地方著手改進,像各位看到我手上的板子,我們這次海報輸出的板子全部都是紙,不是一般的珍珠板,就算有一天我們不用了,全部都是可回收的,對環境衝擊比較小,或許在整個產業上這只佔非常小一部份,但當大家今天都這麼做的時候,造成的改變就會很大。當然這不是最好的方式,我相信一定還有更好的方式,但至少我們在整個展覽過程中沒有製造出任何垃圾,最後想傳達給你們的,當我們想做無塑卻發現不行,至少我們可以做到減少製造與浪費,我們每個人生活與工作中都有可以改善的地方。

改變是無所不在的,但我們必須要用心,改變如果很小也沒關係,很小的改變,積少成多,帶來的改變也會很巨大,勇敢做自己覺得對的事,祝福各位。

歡迎關注


Facebook


Youtube


Weixin

聯絡我們 | 問題洽詢&商業合作


已發佈

分類:

作者: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