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紀錄】體驗驅動商業創新


workface taipei



【台北紀錄】體驗驅動商業創新

紀錄:Kate、攝影:陶大哥、Josh

前言

《哈佛商業評論中國版》:「長期以來,人們對體驗的認識停留在UI層面(user interface,用戶界面)上,設計一直處於產品開發的下端;而體驗思維關注用戶的全局體驗,有效幫助企業挖掘出更多用戶價值。」在競爭全球化的情況下,將洞察⽤戶的需求變成商業價值越來越重要,越能洞察⽤戶,越能幫助企業在商業上做出明顯的差異化價值,才能真正幫助企業創新。

WorkFace Taipei X ConversionLab,邀請你一起來聽聽體驗創新的思維方式。

第 9 群組:品牌、經營管理、渠道與其他,邀請到 ConversionLab 共同創辦人郭正澔,將與 Facer 們分享在企業中如何有系統地的做使⽤者/消費者研究及分析,並轉化成企業可創新落地的價值。透過實際講解及案例分享,用簡單清晰的講解,讓你輕鬆體會體驗創新價值。

講者介紹

郭正澔    Nelson

唐碩體驗創新諮詢資深體驗設計研究員 / PM

ConversionLab  共同創辦人

在上海居住四年年多,原先在德商 Rocket Internet 擔任 Google Marketing & CR Optimization Manager;之後憑著⾃己的探索進入體驗創新領域,目前為中國唐碩體驗創新顧問的資深體驗設計研究員及 PM。主要專注在消費性領域,幫助國內外客戶進行體驗創新⽅面的使⽤者研究與服務設計,從前期的使⽤者研究到商業服務及產品的概念設計,都會與客⼾戶緊密的共同協作,完成創新落地。服務過的客⼾戶包括 Philips、Lane Crawford 集團、Watsons、澳⾨銀河及保時捷等,在市場中以體驗的⾓度進行整體策略規劃及服務產品創新。此外,Nelson 也是 Conversion Lab 的共同創辦⼈,致力推動體驗與創新知識的傳播。

分享內容(以下以 Nelson 為第一人稱記錄)

大家好,歡迎各位今天來聽有關體驗創新的分享說明。分享開始前先跟各位介紹我,我現在服務來自大陸上海的唐碩體驗諮詢,一間 2007 年成立、專門做體驗創新服務的公司。合夥人組成很多元,除了設計師之外,也有從華為、騰訊等中國知名企業出來的專業經理人。今年 2017 年開始在台北建立辦公室和團隊,而我自己也是 ConversionLab 的創辦人。

大概是 2 – 3 年前,大家講 O2O(編按:online to offline,虛實整合),現在講 Omni-channel(編按:全通路零售)的顧客體驗,因為現在低價已經無法滿足消費者需求,在提倡消費升級的思維下,許多企業面臨轉型和升級,但不知道該如何提升,因此體驗設計成為服務提升的重要關鍵。而這個發展趨勢的轉換受到社會發展影響,可以分成四個階段:農業經濟時代、工業經濟時代、服務經濟時代和體驗經濟,其發展可呼應馬斯洛的人類需求層面,四個階段分別對應生理及安全需求、歸屬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現在大家皆可提供好的服務和產品,消費者的需求層面也發展到更高層級,更多追求在於心理層面的滿足。”People don’t buy what you do; they buy why you do it.” 許多精品品牌講述品牌故事和精神,背後的原因也是如此。

由 Nelson 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那我們又該如何定義體驗這件事呢?一般所說設計使用的工具和介面只是其中一樣,廣義的體驗對應到所有事情,關注消費者跟現場、環境、跟所有接觸到的環節所產生的體驗。體驗跟人有關,所以在設計體驗的同時就必須要深入了解消費者,方法上可分為質化和量化兩個層面。以往電商用的是透過數據來了解消費者,但是其中的盲點在雖然可以發現消費者喜歡的東西,但是沒辦法知道喜歡的原因或是預測未來的趨勢,因此目前我的公司比較重視質化。

首先洞察用戶分成三個層面。第一個層次,看到用戶做了甚麼事情,譬如消費者買了甚麼商品;第二個層次人們說了甚麼,譬如詢問消費者為什麼要買;第三個是消費者背後真正的意義,有時候人們說的並不是真的想的,因此需要用一些觀察跟工具來驗證,像是田野調查、了解客戶在店面的消費動線、深度訪談及焦點客戶等。

舉例來說,以前我們曾做過一個女性鞋品的客戶。那時候,為了瞭解女性買鞋和穿鞋的過程,實際去看女性鞋子的收納方式,還有用 App 買鞋的過程,並且深度訪談買鞋的經過。而這些過程都是要去洞察消費者真正的需求、態度和行為,還有背後的原因,像是以這個女性買鞋為例,背後可能是為了社交場合、引起人注意背後的自信和滿足感。而這些方法都可以幫助創建用戶畫像 (Persona),具體畫出用戶的長相。在這個專案中,我們訪談 20 多人,創造出了 6 個用戶畫像,驗證(Quote)出客戶的生活態度,預測她們的消費行為。而有趣的是,研究中也發現有些年輕女生買保養品不是真的需要保養,而是為了社交的目的,而我們則會透過再挖掘客戶在網路店面與實體店面的購買行為。補充說明一下如何區分行銷區隔(Marketing Segments)跟用戶畫像(Persona)的差異在於,用戶畫像更關注於消費者的心智模式,而透過對人理解的程度,可以幫助企業做出強大的差異性。

由 Nelson 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用戶畫像的呈現通常會包含場景,因為需求是從場景產生,譬如買行李箱背後的原因可能是要出差、打造適合 90 後(編按:泛指 1990 年之後出生的世代)居住的舒服空間,需要根據 90 後喜歡社交和生活習慣設計家具擺設和功能,來設計符合 90 後需求的居家場景。因此不要讓產品堆砌功能,而是從場景中發現需求,很多企業不斷往產品堆積功能的時候,沒有發現大多數的功能沒有辦法符合使用者需求,這是在設計產品中必須要特別注意。此外,用戶畫像還包含了期望、需求及痛點。在提供客戶價值的過程中有三個層級,第一個是解決痛點、再來是滿足期待,第三個就是要能夠創造驚喜點。除此之外,好的體驗是要全面的整合,包括服務、通路跟執行等等,因此使用者體驗不僅是一般在說的使用者介面,體驗思維關注用戶的全局體驗,越是能夠將洞察用戶的需求轉變成商業價值的企業,越能做出差異化價值,打造創新能量。

再來,品牌的價值/體驗可以分成四個維度:產品、環境、服務和溝通。對於組織來說就是要提供體驗給消費者,需要考量的項目還包含經濟、政策、社會和科技。像是 Uber 碰到的一直都是政策的問題,跟政府和消費者的溝通上面也碰到了不同的問題。

由 Nelson 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舉例來說,我們也曾經幫一個銀行客戶設計手機的 App 介面。設計完後客戶開始提出手機介面是相對容易被模仿抄襲的,怎樣才能帶給客戶差異化的體驗。從體驗層級來看,最簡單的流程:使用者介面→單一產品創新→服務的策略→商業模式→商業組織結構和流程,越後面被複製的難度越高。這也是為什麼大多數企業開始往後面走,企業的商業視角也因始轉換思維,從企業本身業務出發 (譬如想要讓更多人購買產品)轉變成客戶視角。

而這件事確實非常重要,根據麥肯錫的報告指出:「80 % 的企業認為自己提供消費者很好的服務,但是只有 20 % 的消費者覺得企業有提供很好的服務!」。這顯示出企業與使用者中間巨大的溝通差距,而此差異就是透過用戶研究和場景解析來調整。如果在座的各位有從實體零售店進展做數位轉型的話,千萬不要只是把店面的東西放上網路販售,網路需求跟實體需求不同,應該要考量網路與實體的場景,運用不同通路特性,整合虛擬與實體通路,像是 App 具有收集資訊跟實體互動的功能,而通訊軟體可以幫助網路社群的互動,實體通路體驗則是與消費者深度連結。像這樣把用戶的體驗流程畫出,從一早打開手機開始,從瀏覽網頁開始,把所有體驗的虛擬實體流程和場景畫出來,再針對用戶的體驗流程設計體驗藍圖。

這邊也特別強調,使用者體驗固然重要,但也要衡量企業的資源是否足夠支援,配合上企業每一個階段的需求,以平衡組織和用戶價值。譬如在快速成長期,物流團隊是否可以負荷快速成長的訂貨量,如果無法承載,可能會在送貨中遭受大量的損失,因此,體驗創新也要考慮到客戶現有的資源配置。

由 Nelson 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另外,在不同階段的目標,也要找出不同的用戶來協助達成目標,連結之前設計的用戶畫像來協助完成。譬現階段企業需要用戶來協助傳播,應該要找到具備影響力、社交性高的、或購買力強的用戶,並且讓用戶一起體驗品牌精神,不只是企業自己在講故事,更是讓用戶一同創造故事、創造價值。

由 Nelson 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最後,我想跟大家聊聊未來設計師的定位調整。我覺得,在未來 15 年可能消失的五種設計師相關行業:UX 設計師、視覺設計師、設計研究、傳統工業設計師、還有設計總監。因為這些功能模組化和規範方式越來越清楚,不需要專業設計師來做,將由 AI 取代傳統設計師。而可能興起的行業:Design Strategist、Algorithmic/AI Design Specialist、Specialist Material Designers、Virtual Interaction Designers、Freelance Designer。未來的商業環境越來越複雜,設計未來將成為策略性解決問題的方式,所以更需要能夠整合資源的設計師來協助解決問題。

體驗創新,其實就是跟周遭所有的事情的連結。未來設計師無法侷限在單一設計產品或單一項目,而是在於人跟人的互動、人跟整體環境的互動該如何設計。在工業思維之下,設計出的產品可能不夠貼近消費者,所以傳統設計師正面臨到思維的重要轉型,我想要鼓勵大家重新定義設計的價值思考,具備更進一步協助企業轉型的格局。而我們所強調的體驗思維,其核心從員工有好的體驗開始,企業有好的文化、培養出滿意的員工,才能提供好的產品跟服務。體驗的設計不是單一設計師可以完成,也需要更多人的參與,期望大家一起參與其中,共同創造更好的體驗。

歡迎關注


Facebook


Youtube


Weixin

聯絡我們 | 問題洽詢&商業合作


已發佈

分類:

作者: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