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例會】布袋戲的創新與傳承


workface taipei



【台北例會】布袋戲的創新與傳承

紀錄:泰鈞、攝影:陶大哥、Josh

前言

家族企業(Family Corporation),在台灣上市櫃企業占高達 7 成的比例,家族企業在商業環境如此蓬勃外,亦於師傅帶徒弟的文化產業蔚為風潮,傳子不傳賢的家天下觀念仍然是台灣企業很重要的文化底蘊;然而,家人即同事、親友即夥伴、小孩即部屬,當親情與事業結合,要如何因應環境劇變的商業社會,讓創新和傳承找到最佳的平衡?

WorkFace Taipei X 霹靂布袋戲,邀請到第五代接班人黃亮勛和你一起聊聊關於接班的那些快樂及憂愁。

WorkFace Taipei 第 9 群組:品牌、經營管理、渠道與其他,邀請你來聽聽黃亮勛的創新故事,讓中華傳統文化之一的布袋戲,在百年後歷久彌新,不僅維持住年輕族群的經營,更勇敢突破跨國合作,讓中華文化被世界看到,過程中又藏著哪些家族企業勇敢的故事,歡迎你一起來聽聽!

講者介紹

黃亮勛

台灣布袋戲世家    黃家第五代

霹靂布袋戲            企業第二代

致力於布袋戲文化的創新與傳承,曾擔任偶動漫電影《奇人密碼》編劇及特效製片、台日合拍布袋戲《東離劍遊紀》監製,讓布袋戲能向下扎根、向外擴展。

分享內容(以下以黃亮勛為第一人稱分享)

布袋戲跟我是一個家人的關係,而不只是戲迷跟布袋戲是一個情人的關係。

大家好,今天的參與者都是看過布袋戲的人,我想我就不多介紹什麼是布袋戲,我們就多花一點時間介紹關於我這個人吧!首先,我是黃亮勛,目前是台灣霹靂布袋戲的第五代接班人,先聊聊我自己吧!我想如果你是一個有家業的人,你應該都不會太喜歡自己的家業。(觀眾笑~)我就是這樣子的,小時候的時候我還覺得布袋戲是一個很土的東西,而我父母也沒有限制我的方向,所以我的求學階段是很自由的,並沒有被框架住。但可能來自出身背景,大學的我對音樂非常有興趣,念研究所時也有組過樂團,非常喜歡關於後搖滾(編按:Post Rock,一種音樂風格,在1980年中被提出。)的音樂,那個時候還有去訪問幾間音樂公司及獨立音樂製作人等等,只不過,能夠支撐獨立音樂的要素不容易商業化,因此還沒畢業的我就先去當兵了。在當兵的一天早晨,我收到一封簡訊說家裡失火,我趕快請假回家看看,當時的畫面是爸爸、叔叔及許多員工看著失火的片場,我突然地意識到應該回家了!我在外面學習過商業的思維、探討過獨立音樂的可能,但當我每次思考到自己想要的人生、未來想要成為什麼人的時候,隱隱約約地都可以和家裡現在做的結合,經過種種組合下來的原因,就把我帶回家了。

文化依附在人之上。人在變,文化也就跟著改變,而我們剛好是文化的敘事者。

那回到今天的主題,想跟大家分享關於二代接班的議題。我想大概可以分成四個部分:個人(生涯規劃)、家庭(家族傳承)、企業(企業永續)、社會(文化傳承)。剛剛跟大家講了很多關於我的故事,至於企業永續及家族關係我自己還在學習,所以我想把主軸放在文化這塊。首先,從我自身開始吧!傳統的布袋戲是從福建泉州、漳州過來的,我的曾曾祖父(編按:黃馬先生)也是泉州過來的,他剛過來的時候也不是以布袋戲維生,而是一次因緣際會在鹿港聽說有一個唐山過來的布袋戲老師在教布袋戲,所以他就去參加學習,後來就自己組了一個布袋戲班,叫錦春團(編按:霹靂布袋戲最早期的布袋戲班)。在我曾曾祖父那代,布袋戲是比較傳統的形式會唱歌及唸詩,角色會有生、旦、淨、末、丑,故事的主題則會以章回小說為主。而到我曾祖父(編按:黃海岱先生)那代,他做了一些改變。

當時的布袋戲風格是比較文雅的,而他發展是比較田野的,戲台都會搭建在鄉野、廟宇及村民聚會中心等等;此外,他也將劍俠的元素帶進來,有比較多的打鬥戲份。而發展到我爺爺(編按:黃俊雄先生)那代,他則是將傳統掌中戲30公分做了一些調整,他調整成60公分,在臉部的部分也有調大,有些角色還有自己的物品,像是史艷文(編按:霹靂布袋戲的人物之一)就有一個自己的小球,而布袋戲也在那個時候進入電視平台。我們發展到這個時候,開始跟傳統布袋戲有一個區隔,角色能夠擁有自己的風格,不會只規定生角就要像生角,旦角只能是旦角;除此之外,故事上也從章回小說轉成從歷史人物改編過來,史艷文就是改編明末時期一個民族英雄而來的,我自己覺得爺爺還有一個很厲害的改變,就是他把布袋戲的南管取消掉,將當時的流行音樂融入進布袋戲裡頭。而到近期我父親跟叔叔(編按:黃強華先生、黃文擇先生)這代,布袋戲的布偶已經做到100公分,有自己的專屬長相、配件,故事則走向原創,角色有自己的個性、自己的路線及不同角色間的互動及權謀。

那整個發展過程和台灣社會息息相關的。在最一開始的時候,布袋戲想傳達是關於忠誠、信義及禮節等價值觀念教育社會,之後逐漸遠離官劇,著重在小民適合的俠義故事,接下來台灣碰到外交孤立、退出聯合國等等社會問題,社會需要一個民族的安定力量,才會創作出民族英雄。後來,我們的社會解嚴、經濟起飛,社會有越來越多中小企業主,個人主義開始興起,權策技倆及個人價值才被帶進故事。那簡單分享一下我自己目前做的事,我在2015 年發行了《奇人密碼》,霹靂第一個偶動畫電影。語言上是以國語為主,搭配一些比較常用的白話台語,就好像我們現在說話一樣;此外,這部動畫是用3D立體的方式拍攝,我們花很多時間在做後製,因為布袋戲沒有辦法做人物表情,所以我們進到後製的鏡頭就有1400個,還為了當時台灣沒有解決大量3D後製的公司,自己成立一個公司專門處理。

之所以這麼做,就是為了製作這個時代的人喜歡的故事。即便布袋戲的印象理應使用台語,但是這個世代的小朋友聽不懂台語(編按:《奇人密碼》是定位6歲至12歲的客群),在題材上調整成冒險故事而不是武俠故事,這就是我現在想要創造的。這個世代的人,他們在乎的當然還是會有忠義、戰爭及權力遊戲等等元素,不過他們會更在乎自己的價值及存在的意義等等,所以,即使會造受指責,我們當時還是推出這部電影。不過,我們票房非常不好,而且被罵得很慘,哈哈!(觀眾笑~)但是,即使在一堆謾罵聲中,我還是得到很好的回饋,有一個媽媽來信說我的小孩在看布袋戲耶!所以,我想我還是知道自己在幹嘛,也希望自己是在對的路上,哈哈!(觀眾跟著笑~)後來,在去年2016年的時候,我們還是再一次挑戰市場接受度,和日本一起推出《東離劍遊紀》,只不過這次就走安全一點,在客群上定位是18歲到25歲,加上台日友好,所以好一點點,而在配音上就用日文配音,畢竟要給日本人看閩南語配音不太適合,特別地是回來台灣的反應也不錯,我想這點很真實地反應我們的社會歷程,像我這個世代的人,我們小時候都是看日本的動畫,聽日文的配音成長的,這對我們來說就非常的熟悉,而這些要素,就是我覺得霹靂可以去創作的元素,說出關於台灣的故事。

在每個時代說那個世代的故事,我想就是霹靂會被大家喜歡的原因。

接下來,我想在經營上再跟大家分享我們的突破,目前霹靂布袋戲有負責製作、拍攝、有自己的電視台、自己的會員組織、周邊商品及內容授權等等。而在建立一個內容產業的過程中,我想最重要的關鍵是我們有自己的社群,像是霹靂有自己的後援會,每個角色也有自己的後援會。假日的時候,粉絲會自己舉辦聚會,有的時候會邀請霹靂的操偶老師去參加,增加聚會成員的連結感;此外,也因為有周邊結合,消費模式可以因此拉長,像是在網路上看完布袋戲,接下來可以玩霹靂的線上遊戲,也可以參加我們舉辦的音樂會等等。因為布袋戲,人可以和人產生更多的連結,布袋戲不再只是一個娛樂事物,而是一種生活方式,我們則和粉絲們一起建立布袋戲的生態圈。最後,回歸到今天的主軸文化這塊,我想文化確實就如剛才現場朋友提到的一群人生活的軌跡,而軌跡則會構成故事,而霹靂剛好是故事的敘事者,期待在文化放送的路上我們會持續前進,說出屬於台灣的故事,也謝謝大家今天到場的指教及激勵,謝謝。

歡迎關注


Facebook


Youtube


Weixin

聯絡我們 | 問題洽詢&商業合作


已發佈

分類:

作者:

標籤: